Tuesday,October-24th
 

浅说诸葛亮无功于客家

淺說諸葛亮無功於客家
楊清虎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陝西 西安 710062)

  [提 要] 諸葛亮是三國名臣,被譽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歷代臣子之典範,他對三國鼎立和蜀國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現在的客家住區廣泛存在著各種諸葛亮崇拜的現象,據此有人質疑:客家人應該崇拜諸葛亮嗎?諸葛亮又是否有功于客家住區呢?針對這些疑問,本文略做論述。
  [中圖分類號] k207    [文獻標識碼] A
  在客家住區存在著各種信仰崇拜,其中的先賢崇拜現象非常突出。正如汪毅夫的《客家民間信仰》所說:“客家住區的先賢崇拜就有一個突出的現象:某地與本地無關的先賢也被納入到崇拜的對象”[1],這種信仰延續了中國民間神祇龐雜無序的傳統,客家民系信仰符合傳統的中國民間諸神信仰的一般特徵。《明史?禮四》關於“先賢”載有:“其四配稱複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門弟子,皆稱先賢某子。左丘明以下,皆稱先儒某子,不復稱公侯伯。”[2]可知,先賢重于德行,而非是否靈驗,是否為政績造福於後世。當然,諸葛亮屬於先賢無疑。
  黃典誠校注李元仲的《寧化志》序中說:
  邑中武德王廟祀諸葛武侯,先生據“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駁之曰:“無論武德王之封號無據,計武侯定蜀之日,吾甯蓽路藍縷,狐狸與居耳。去之四百餘年,而黃連①始見子史。武侯于甯,何功何義,而祀之,非淫祠乎?武侯有靈,不歆此必矣。[3]”
可以看到,明末遺老李世熊認為:諸葛亮無功于客家住區。很多學者也肯定了這種觀點,汪毅夫講到:“作為名宦,諸葛亮在客家民間享受香火、受到崇拜,最初並非由於其‘德政勞績’、而是出於其‘德行’。”[4]也就是說,諸葛亮在對客家人而言,只能算做鄉賢,不能算作宦賢。那麼,諸葛亮是否真得就無宦於客家,是不是充其量也只是其德性被客家後世所敬仰和崇拜呢?
  諸葛亮無功於客家,有兩層意思可作解讀:(1)、諸葛亮無功于原生態客家聚居地,無功于古代吳越地區;(2)、諸葛亮無功於客家先民和客家後世。這種無功主要是對其無“德政勞績”,並非指其“德行”而言。
  諸葛亮,光和四年(公元181)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卒於蜀建興12年(公元234)武功五丈原(寶雞岐山縣五丈原),時年五十四。據《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一生主要到過的地方有,魯沂南、鄂西北、漢中、蜀地、西南,其功績主要有,三分天下、輔佐劉備、治理蜀國、平定南中,從某種角度上講,諸葛亮在三國時期不僅主導了蜀國的發展,而且對整個三國時代的中國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那麼,客家民系的發展情況又如何呢?據《客家源流考》考證:
  客家先民原自中原遷居南方,遷居南方後,又嘗再度遷移,總計大遷移五次,其他零星的遷入或各自地以服官或經商而遷至的,那就不能悉計。第一次的遷移,則以受五胡亂華所引起,此可從客人的家譜記錄,而得其真實的消息。
  按客家人士,最重視譜牒,所謂“崇先報本,啟裕後昆”,皆以譜牒為寄讬依據。雖其上代亦以迭遭兵燹,文籍蕩然,不易稽考,然以其人能靠歷代口頭的傳述,其子若孫,于前代源流世次,不致完全忘卻,宋明以來,修譜的風氣更盛,雖其所追記的事蹟,亦有掛漏的地方,然於其上世的遷移源流和背景,則還可藉此推證而知。
  ……
  從這段羅香林的總結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來源於客家譜牒的記載表明:客家先輩的遷移主要是從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引起,繼而導致衣冠南渡,漢族勢力大規模的南遷,時間是公元300年左右。也就是說更早的漢民族遷徙,不在客家譜牒的記載時間段之內。很顯然,諸葛亮生活的三國時代和西晉末年相差大概一百年左右,他並無緣和客家南遷的先輩們見面,所謂的諸葛亮無功于客家住區,無非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虛構而已。如果真的要論其諸葛亮是否有功於客家,就顯得有些荒謬怪誕了。
  也有學者認為:客家名族的第一批遷徙來自于秦朝,比如李吉奎說:
  從歷史上考察,中原地區居民之大規模到達五嶺地區,是在秦始皇征伐嶺南之際。客家先民之最初南來,亦即在此時。秦南征的統帥之一趙佗,在平定了嶺南設郡縣之初,首任龍川令。龍川自是設縣至今,為純客家縣之一。趙佗雖在後來任南海尉、南越王,而其作為開闢客家聚落之初祖,其所率南來之人居於龍川一帶及所蕃衍的後裔,便是嶺南最早的客家先民秦末曾經有三次以上較大規模的中原兵民進入嶺南地區。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謫遣戍 。”這是公元前214年前後的事,中原地區第一次大規模向嶺南移民。所謂陸梁,據司馬貞《索隱》,認為“南方之人其性陸梁”,故稱。張守節《正義》則謂,“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其性強梁”。徐廣《史記音義》記,“五十萬人守五嶺”。[5]
  還有學者說:
  至秦始皇三十三年紀元前(前214), 經過七年征戰, 南越軍事已定, 始置縣郡, 剛進一步大量謫徙中原漢人至南方,與越民雜處。《漢書》記“秦徒中原之民, 使與百粵雜處”(《史記》稱“ 越”;《漢書》改為音同字異的“粵”字。)這些人數代以後,生活逐漸安定, 文化方面, 因承中原之道, 非常發達。唐宰相張九齡是曲江“ 客家人”,便是秦代戌卒的後裔研究客家民系的將這一派稱為“ 北江客家’。[6]
  此外,黃麟書也認為“客家祖先多趙人,其南遷始于秦始皇時”,臺灣範錡說:“秦始皇亡六國統一中國後,曾派遣許多軍官和士兵戍守廣東北部大庾嶺和梅嶺,以防南蠻之侵犯……,至楚漢對峙,戰亂益烈,那些戍守軍官和士兵,雖留粵北,而不言歸。廣東北江客家人之祖先,即最早來自中原者。”[7]謝重光提出了相反的觀點:“這些地區都與後來的客家基本住地無關。當時縱使有極小部分人遠徙至今福建、廣東境內,由於人數太少,也只能被當地土著同化掉,故這次一名與客家的形成沒有直接關係”[8]。客家民系形成時間不是我這裏討論的問題,但是,不管怎麼說,秦代被派遣到南越的士兵、流民、商人,或者自願南下者數量肯定有限,不是客家南遷的主體,從秦到東晉近500年裏,這些遷徙過去的人最後到底如何發展,我們不得而知,北江客家先並無證據證實其先輩就是秦代南遷之祖先,有的只是一個傳說罷了。
  無論按照哪種遷移觀點,諸葛亮生活的時代並未發生客家民族的遷徙則是事實。到此,大家不免會有產生這樣的疑問:諸葛亮是客家人嗎?很遺憾,不是,因為他沒有遷徙南方,也無遷徙吳越一帶的子孫後代譜牒記述,或者迄今並未有客家子孫攀附諸葛世家,也就無法證明他是客家人②;但是,回答也可以是肯定的,因為諸葛亮是漢族中原人,和客家祖先同宗同族,他出生於客家民系從中原漢族分化的前代,應該是客家人的先輩,焉何就不能算作客家人呢?
  李世熊關於諸葛亮和客家的關係,其實已經做了很好的澄清,糾正了清前客家人崇拜非本地先賢的疑惑。作為漢族民系重要的一支或者說是特殊的一支,對於整個漢民族的先賢,無論是漢族哪個民系對其崇拜,都無可厚非。
  第二、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諸葛亮對三國鼎立,吳蜀聯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興複漢室的鞠躬盡瘁,對於漢族的傳統民系的維持起到了直接的推動和促進,相對和平的環境中,吳國才能對吳越地區進行開發治理。無論怎麼說,他對於中原地區和吳越地區都是有一定貢獻的。一個蜀國官至丞相的名宦,豈止只是其德行影響後世?
  《三國志》卷五十二多次提到吳國平叛山越的事件,張承“後為吳郡西部都尉,與諸葛恪等共平山越,別得精兵八千人,還屯軍章坑,拜昭義中郎將,入為侍中。”[9]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鐘離傳》有:“評曰: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禦,卑詞魏氏。凡此諸臣,皆克寧內難,綏靜邦域者也。”[10]卷六十四吳書十九《諸葛騰二孫濮陽傳》:“恪盛陳其必捷。權拜恪撫越將軍,領丹楊太守,授棨戟武騎三百。拜畢,命恪備威儀,作鼓吹,導引歸家,時年三十二。”其中,諸葛亮的親侄子諸葛瑾之子諸葛恪為吳國大將,多次討伐山越。或許有人說,這是吳國對山越地區少數民族的鎮壓和不義戰爭,但是從另一面說也加速了吳越地區的漢化和經濟發展,從整個歷史的發展來看,諸葛家族怎麼會沒有對吳越地區做過貢獻?諸葛恪為丹楊太守“恪乃複敕下曰:‘山民去惡從化,皆當撫慰,徙出外縣,不得嫌疑,有所執拘。’”[11]可見,諸葛恪也並非是屠殺丹楊山越之人,對其吳越居民貢獻還是頗大的。
  第三、 名族遷徙時一個複雜和混亂的過程,排除和其他民系的通婚,反復遷徙等因素不說,但就只靠男系譜牒的記載來認定一個民系群體的遷徙時有問題的。現存比較早的家譜應該是從元代開始的③,明代後修家譜比較興盛,客家族譜則大都是這個時候修的。那麼,從東晉王朝一直到明代建國,期間有1000多年的家譜都是靠口傳或者追述考證獲取的,至少有30多代人了,在這個追述過程中,是否有偽造、攀附、謬誤、含糊的地方?在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有沒有吳越佘人、棚民混雜的現象呢?如果我們從漢代以後的門閥制度、門第觀念、宗族體系等因素考察,不難得出結論。
  現代科學證明:母系繼承遺傳基因會超過到60%,而男系則只有50%左右。也就是說,女方在遺傳過程中遠比男性穩定,而且永遠不會中斷。但是,自原始社會的父系氏族以後,中國血緣大都靠父系維持,傳統的客家民系更是如此。“客家在輾轉遷徙的時候,免不了要受到種種諸如自然淘汰等法則的影響,其老弱病殘者很難到達目的地,就是其身體不結實的女人,也不容易與男子一同奔避,結果能夠到達目的地的,十有八九都是精壯男子。這些男子已很難娶到同系的女人為妻,因而不得不與當地的土著婦女通婚。這個土著,就是佘族。”[12]簡單來說,客家民系就是與當地土著居民錯居雜處的後裔。當然,現代的漢族也並非是絕對的純漢族,北方漢族大多都與北方少數民族有各種血緣關係。既然這樣,又有誰能肯定客家人的祖先和三國時代的受惠于諸葛亮的治理範圍內的漢族或吳越土著沒有關係?
  雖然《三國志》記錄南征史料非常有限,卷三三:“(建興)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為興古郡。十二月,亮還成都。”[13]但是,諸葛亮對南中地區影響卻是非常大的,現在的雲南、廣西一帶甚至東南亞地區還有很多紀念諸葛亮的祠廟存在,大大小小的祭祀神祇不下千座,很多與他有關的禮節也延續了下來,他對南中地區作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四郡時間不長, 從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 春到秋平定南中, 直到是年12月班師回到四川成都, 前後才有一年的時間, 但是這次南征, 對南中的統一和穩定諸葛亮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4]《魏書?蠻傳》記載了南方蠻族生活的大概範圍“在江淮之間,依託險阻,部落滋蔓,布於數州;懂連壽春,西通上洛,北接汝穎,往往有焉。”[15]活動範圍大概包括:今起安徽壽縣,南至江西九江、南康,再到廣東韶關、英德,關係賀縣;北到湖南零陵、酉水流域,一直到西北的長江三峽、湖北竹山、房縣,集中于漢水流域、丹水、淅水、隕水,以及湘江、贛江流域。從東漢末期到隋代以前,蠻族活動範圍相當廣泛,蠻民對中國南方地區的開發和建設有著重要作用[16]。到東晉初、唐後期這兩個動亂時期,蠻民也是不斷遷徙的。既然如此,那麼哪個客家祖先又能置身事外,否認諸葛亮產生的政績並未影響到自己?
  第四、 民族遷徙未必不會從四川、漢中、湖北、雲南等受惠于諸葛亮恩澤之地遷徙到南方地區。民族遷徙是一個紛繁和漫長的過程,但也有軌跡可尋,按照羅香林的五次遷徙說,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均有中原客家祖先遷移南方[17],第四次遷徙反而遷到四川、康西等地。可以說客家人遷徙的地區,沒有哪個地方未受到諸葛亮的影響,如果僅僅認為其只是有德于客家住區,顯然並不公允。一個很明顯的例證就是翻閱客家宗族的譜牒追溯其漢代遠祖,例如福建寧洋城(現龍岩漳平市雙洋鎮)武威萬石堂廖氏族譜記載,其廖族二世立公就曾任長沙巴郡太守④,便是一例證,當然這並非孤例⑤。
  “在清代前期,我國的東南部人口一次大規模的向‘西蜀’——四川的移動,民間俗稱‘湖廣填四川’”[18],有逃荒、求發展、經商、避難等各種原因而流入四川的。具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的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處處都能體味到諸葛亮的蹤跡和氣息,雖歷經千年卻影響不衰。可以說,四川和客家是息息相關的。諸葛亮不僅僅影響到客家先民,而且還一直影響到客家後世和客居地域。
  第五、 作為一個整體的漢族系統,尤其是客家民系,自認為是中原正統文化的代言和嫡傳。雖然客家不是少數民族已經成為定論,但是盲目排他和尋根文化觀念導致了客家思想和文化一度僵化停滯。從民族信仰上來講,廣東、福建、廣西、臺灣甚至南亞,只要是客家人存在的地方,大都有各式各樣的先賢崇拜現象,很多地方廣泛分佈有武侯祠、關帝廟、劉備像。“某些與本地無關的先賢也被納入崇拜的對象。”作者的觀點可能認為,供奉非客家祖先偶像不正常,或者認為不應該供奉諸如諸葛亮等的非客家偶像,或者認為諸葛亮不屬於先賢的範疇故不應該別列入先賢供奉崇拜的偶像當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看法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於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把當代漢族和客家民系對立起來,並沒有注意到客家文化和整個漢民族文化的統一性,過分放大客家民系的特殊,而忽視了這種統一,就造成了對民間信仰的不正常的認識。客家人為什麼要祭拜諸葛亮、建武侯祠等此類問題應該從這個方面給予澄清。
  此外,傳說雖不可信,但是也能說明客家住區對諸葛亮的印象和信仰。客家的著名中藥龜苓膏,相傳就是諸葛亮平南中時為了消除士兵瘴氣,使用烏龜、土茯混合而製成,正是由於諸葛亮的推廣才使其流傳至今。南方流行孔明燈,客家有山歌“阿哥好比諸葛亮,唔怕曹操百萬兵”、諺語“送背銃”(意即事後諸葛亮)等等都說明諸葛亮對客家人和客家住區是有很大影響。
  當然,民間信仰不當或過度迷信,就會歪曲文化的積極主導因素,帶來很多問題。筆者在純客家住區陸河一帶生活多年,感受了客家人很多優良的生活傳統和質樸勤勞的風俗習慣。但是,處於粵中、粵北地區的客家人除部分外出經商或移民者,大部分家庭還是相對貧困的。客家很多門第、宗族、男權觀念非常嚴重,思想保守封閉迷信,忽視文化教育,這些方面都亟待提高和轉變。
  李世熊的本意是糾正清前客家人排斥諸葛亮無功於客家的看法,結果卻因此被後人誤讀為諸葛亮無政績於客家,或是只是德行教化世人。故而,我僅以一些牽強的謬言附會加以厘清,雖不足為據,但多少可以糾正包拯斬陳世美的坊間流傳。諸葛亮和客家人或客家住區之間的糾葛,其實並不是一個話題,既然客家人是漢族一支,那麼諸葛亮被漢族後世在何時何處以何方式敬仰祭拜,並無何妨。
  總地來說,作為漢族系統重要的一個分支民系,客家人不應該把自己和其他漢族對立起來,作為漢族先輩的諸葛亮對漢族有影響,那麼毋庸置疑,必然會對客家民系產生影響。客家人的客家文化應該是一個開放、包容、豐富、具有地方特色的漢族文化,應該是建立在古代漢民族乃至各少數民族文化精華之上的,融合南北優秀華夏文明的現代文化。
  
  

注釋:
① 即寧化,舊稱黃連峒,唐天寶元年(742年)改黃連縣為寧化縣。
② 史料和傳說顯示,諸葛亮的子女,子孫都未離開四川一帶,可參閱:清?張澍所編《諸葛亮集》。
③ 發現元泰定元年(1324年)汪炤纂修的《新安旌城汪氏家錄》,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家譜,現存安徽省博物館,其保存基本完整。
④《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 廖立傳》有傳,曰“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今湖南常德)人”。
⑤ 例如被追溯到了周文王時期的客家賴姓也有相似發展。


參考文獻:
[1] 汪毅夫.《客家民間信仰》[M]:第115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 張廷玉.《明史》志第二十六《禮四》(吉禮四),北京:中華書局,1997
[3] 李世雄等.《寧化志》,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同治八年
[4] 汪毅夫.《客家民間信仰》[M]:第115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 李吉奎.《佗城開基客安家》[M]:第1-2頁,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7
[6] 白桑. 客家源流新說[J]. 《嶺南文史》, 1991,(04)
[7] 邱權政.《中國客家民系研究》[M]:第56頁,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7
[8] 謝重光.《客家形成發展史綱》[M]:第38頁,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9] 陳壽.《三國志》卷五二《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 [11]陳壽.《三國志》卷六十四《吳書十九?諸葛騰二孫濮陽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 劉佐泉.《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M]:第115-116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
[13] 陳壽.《三國志》卷三三,蜀書三《後主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
[14] 薛琳. 諸葛亮南征對祖國西南邊疆統一的貢獻[J]. 大理學院學報, 2007,(01)
[15] 魏收.《魏書》卷一一六,列傳第八十九《蠻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16] 周偉洲.《公元三至六世紀南方少數民族與長江中下游的經濟開發——以三國吳越時山越和南朝蠻族為中》[A].黃帝文化研究——縉雲國際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2004
[17] 羅香玲.《客家源流考》[M]:第35頁,中國華僑出版社,1989-10
[18] 孫曉芬.《四川的客家人與客家文化》[M]:第2頁,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引用地址:

 

发布留言

 

Links: BaiDu | GooGle | BING | webQQ | iFeng | SkyCN | 360 | TuDou | PcOnLine | Wikipedia | GuoXue | PKU | eshukan | ZG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