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April-19th
 

矛盾融合 承传创新

矛盾融合 承传创新

———“中国文化的历史反思和当代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钮则圳 左康华 [*]

2016 5 21 22 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学术研究》杂志社承办的“中国文化的历史反思和当代构建”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王晓女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九十高龄的知名学者、中山大学教授李锦全先生,以及来自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儒学在当代中国文化构建中的作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及具体人物思想的梳理,是讨论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起点。华侨大学王四达教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凝练出“道”的核心概念,通过“天道”的自然理性、“人道”的社会理性,综合历史理性、技术理性与文化理性,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通过对比康德的星空、道德律和孔子的性与天道,认为儒学之道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中国智慧,并在汉代之后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所在。佛山科技学院宁新昌教授探讨了中国哲学的特质,认为中国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属于境界形而上学,其意义在于通过理解、体贴和涵养来确立人的信念,对于塑造人的自由品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秦诸子学与清代经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开端与尾声,呈现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丰富内容。学者们对于庄子、韩非子等人学派归属问题的讨论,对于《论语》《庄子》《礼记》等文献中若干重要问题的个案研究,展现出传统文化在不同学派的影像。四川师范大学黄开国教授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及其与考据学的关系,梳理了传统文化发展至晚期尝试求新求变却最终失败的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新的条件下,探索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重要的时代议题。中山大学李锦全教授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特点概括为“矛盾融合”与“承传创新”,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自身包含矛盾两重性,其中凡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都应在承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认为儒学的现代转化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看待、研究和评价儒学,把儒学的存在看作动态变化的过程 ; 第二,客观认知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积极合理和负面不足的二重性 ; 第三,要使儒学在现代中国得到生存和发展,需要在形态与功能上做出更新。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深厚的“均平”思想传统,其中又以儒家的“调均”思想为主调,这种思想不仅反映出儒家重视整体和谐的社会理念,更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广东财经大学于霞副教授认为刚健自强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自作主宰的主体意识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南昌航空大学平飞教授认为佛教的最大特色与功能是“治心”,其中“心的自度”思想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关怀、克服虚伪的利他主义,对于改造众生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双重意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冯立鳌研究员阐述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在理论本位、价值信念、思想精神与方法论等方面都能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契合点,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深厚的理论土壤。深圳大学王兴国教授从“中”的概念出发,指出中国文化一直具有“崇中”“尚中”的精神,“中”的哲学对儒释道三家产生过重要影响 ; 在当代重新发掘“中道”思想,建立“中道”哲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形态,是本次会议关注的议题之一。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分析了国学的当代形态,认为国学中不仅有丰富的社会与国家治理的经验与智慧,也包含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内在生活信念与“日用而不知”的道德律令。国学内在精神正在回复到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其精神价值不断内化,并为中国人提供文化认同、伦理共识与终极关怀。贵州安顺学院杨清虎副教授回顾了近年来学界有关儒学宗教性问题的争议,认为所谓“儒学宗教性”的争议实质是儒学存有的合理性反思,是从自省角度提出的解决自身地位的问题; 当代儒学要想继续发展,必须融入民间、根植于生活,进入小传统的方方面面,以此来符合儒学宗教性提出的终极目的,让儒学找到存在价值与发展方向。黑龙江大学柴文华教授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处于被重新肯定的阶段,民族的复兴带来民族文化的复兴,国家实力的增强为传统道德的复兴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传统道德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已经是实然的状态,我们应对这种影响进行更为细致的剖析,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此外,与会学者特别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更可以为中华民族提供重要的价值认同。郭齐勇教授认为国学就是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的重建与价值系统主体性的彰显不仅有助于国民文化认同与凝聚力的增强,还可以为现代世界提供新的营养。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涵均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反映出儒家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李宗桂教授认为,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并把握三个思想前提或价值准则: 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转化创新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路径。

在具体实践层面,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张造群研究员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基,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精神价值支撑与独特创意。在挖掘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遵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政府与市场相协调、保护和开发相兼顾、传统与现代相衔接等原则,促进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与健康发展。华南理工大学黄有东副教授探讨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与优秀传统文化互补双赢的发展模式,认为文创产业可为传统文化提供强有力的媒介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资源,应该积极主动地把二者关联起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夏辉副研究员以客家文化在地方社会治理上的内在功能与实践创新为例,说明区域文化是承载社会地方治理资源的重要载体,是社会治理地方化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支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吸收借鉴现代治理理念与制度,也需要强化本土传统治理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一直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此次会议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的研究,内容涉及中国哲学史代表人物与代表学派的思想研究、中国哲学的特征与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体系的建构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融合等方面。与会学者对若干焦点问题展开了不同学科的对话与交流,颇具启发意义,表明学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逐步走向多元化与细致化。

( 责任编辑 菖蒲塘)

《现代哲学》 2016 年第 4 ( 总第 147 ) / 七月号



[*] 作者简介: 钮则圳,内蒙古包头人, ( 广州 510275) 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生 ; 左康华,河北邢台人,哲学博士, ( 广州 510006)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讲师。《现代哲学》 2016 年第 4

 
附件下载:
矛盾融合 承传创新.doc 35KB

引用地址:

 

发布留言

 

Links: BaiDu | GooGle | BING | webQQ | iFeng | SkyCN | 360 | TuDou | PcOnLine | Wikipedia | GuoXue | PKU | eshukan | ZG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