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April-22nd
 

家国情怀视域下的三线精神探究

家国情怀视域下的三线精神探究  

何悦 王川 

攀枝花学院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 然而三线精神并未因为时间的打磨而有所淡化, 三线精神的家国情怀反而变得更加深刻。本文对家国情怀视阈下的三线精神进行了探究,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对三线精神研究更深入地展开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三线建设; 三线精神; 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何悦, 重庆市人, 攀枝花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 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  王川, 四川省自贡市人, 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三线建设。;  

 

基金: 攀枝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三线建设精神的传承与转化研究” (2018014) 阶段性成果之一; 攀枝花学院2017年社科联课题“中国三线建设精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 (2017SYB08) 阶段性成果之一; 攀枝花学院2017年度思想文化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及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三线精神是什么?什么是三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面对美苏两大军国的威胁, 中国政府决定把以军工为主的一些基础产业迁往内地。按照军事对抗的安全程度, 东南沿海为一线, 中部地区为二线, 西部地区为三线。许多高科技人才从一线的东南沿海和二线相对发达的中部地区西迁四川、贵州等地, 不但个人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后代的生活也受到波及, 为了国家利益做出了很大的个人牺牲。三线精神是奉献、是创业、是创新、是协作、是艰苦奋斗、是吃苦耐劳、是勤俭节约……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一种“以国为家”的爱国情感, 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亲和力深刻的内在基础。家国情怀是华夏子孙血液深处最朴素、最根本、最可贵的爱国情怀。

 

(一) 认同感

 

 

认同感属于心理范畴, 国家认同感是自己与国家之间联系的一种意识。国家认同感是对自己国民身份的认同、对本国人民的依恋以及对自己国土的情感眷念和保护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 自古以来,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民心, 即国家认同感。从“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真理到“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自然定律;从“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到“上膺天命, 下餍民心”, 历史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国家稳定和统一的前提。

 

(二) 归属感

 

 

说文解字注:“归”, 女嫁也。“属”, 从尾蜀声。“尾”, 连接, 归属是女子出嫁后对家的一种感情, 引申出来便是人对家、国深厚的依恋之情。“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大无畏;“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悲壮;“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忠诚;“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 “一寸丹心为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的牺牲都是中国人强烈归属感的体现, 把国家的安危置于一切事物之上, 成为历代爱国者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同感是归属感的前提, 归属感是认同感的结果。认同自己的国家, 并对国家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 这便是国家归属感。

 

(三) 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道德意识和人格品质。“忧国”和“爱国”是国家责任感的主要内容。从“当仁不让”的以仁为任, 无所谦让到“舍我其谁”的以天下为己任, 无畏牺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仁爱之心到“精忠报国”的爱国热情;从“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置生死于度外。国家责任感从未失传, 从上一代人手上传到下一代人肩上, 这种文化瑰宝传承至今, 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国家责任感的文化底蕴, 并且会绵延下去, 生生不息。

 

(四) 使命感

 

 

中华民族是有强烈使命感的民族, 华夏子孙历来都有强烈的使命意识, 将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存亡视为自身使命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的李白;“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的陆游;“生平未报国, 留作忠魂补”的杨继盛。时至今日, 国家使命感仍深深刻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中, 未敢忘怀。

 

二、三线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关联

 

(一) 家国情怀是三线精神的传统底蕴

 

 

家是一个人最开始的源头, 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发生和发展的起点。对家的情感从情系故土扩大为心怀苍生, 最后内化为文化底蕴。

 

1. 故土情结

 

 

“美不美, 故乡水;亲不亲, 故乡人”, 家乡的山水好友, 都令异乡游子魂牵梦萦。从“有怀于卫, 靡日不思”的远嫁思归宁的卫女到“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无眠思故园的异客;从“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的颠沛词人到“一别家山音信杳, 百种相思, 肠断何时了”的天涯断肠人;从“小小的邮票”到“浅浅的海湾”, 古往今来, 斩不断的, 是永远的故乡情。“舍小家保大家, 舍小爱成大爱”, 故乡情是小爱, 爱国情是大爱。三线建设是牵动千万人, 持续十几年的人才大集结。三线建设者离开故乡, 来到三线地区, 即使守山餐、伴山眠、风梳头、汗洗脸, 也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忠于自己的选择, 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古有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三线人, 落叶不归根, 他愿长埋于远离家乡的西部沃土, 看着它出煤、出铁、出钢。

 

2. 心怀苍生

 

 

心怀苍生是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品德, 这种品德在历代爱国者身上表现得极为深刻。“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系民生的杜甫以及“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乐于担当的张载等。中国人血液深处就有轻个体而重集体的优良传统。正因为这种优良传统, 三线建设者放弃个人的优渥生活, 去到荒无人烟的三线地区。那里没有像样的交通线路, 因此修路成为一切生产进行的首要前提。“天高我敢攀, 地厚我敢钻”的勇气鼓舞铁道兵前进, 纵使有的铁道兵记忆停留在铁路建设的途中, 生命定格在高峻险要的大山中, 但剩下的铁道兵前仆后继, 继续用生命铺就铁路大动脉。

 

(二) 三线精神是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家国情怀”内涵丰富, 体势宏厚, 目标远大, 具体表现为三线精神中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 认同感是三线精神的前提

 

 

认同感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最初始于自我认同。在三线人心中, 自我认同的标准表现为:有一种光荣, 是能被选中上三线;有一种自豪, 是拥有一块铁皮制成的毛泽东语录牌;有一种追求, 是能将自己的力气使在最需要的地方。

 

 

其次是对家的认同, 认同家的价值。“父母在, 不远游”, 对家人, 理应常伴左右。但时代在召唤, 三线人明白该如何取舍。三线人即使心怀壮志, 仍一步一回头。他们向往前方的路, 那是实现理想抱负的方向;担忧身后的人, 害怕从此山高水远, 再难相见。即使喜忧参半, 但民族大义, 三线人懂。

 

 

最后是对国家的认同。山区, 交通不便, 贫穷落后是那时三线地区的代名词, 但无数有志青年毅然决然地放弃城市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 来到山势险峻、资源短缺的不毛之地。在“天当罗帐地当床”的艰苦条件下, “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而毫无怨言。三线人明白有国才有家, 只有把国家建设好, 保护好, 国才能成为家的避风港、保暖所。

 

2. 归属感是三线精神的动力

 

 

归属感具体分为自我归属感、地域归属感和观念归属感。自我归属感是自身存在的价值源泉。三线建设时期条件艰苦, 睡“大通铺”, 喝山泉水, 在短时间内修路、建厂、生产, 其中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每一个三线建设者价值的体现和自我归属感的诠释。

 

 

地域归属感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原生动力。由于时代特征, 迁移必不可免。离家来到地无一里平的山区, 三线建设者心中或许有过短暂的犹豫, 但终究还是忠于自己的选择。那时的三线地区还是蛮荒之地, 没有条件提供十几万人口的吃住用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这是三线人一贯的行事原则。干打垒、席棚子、寺庙成为一个个三线人的家, 即使简陋, 但终究还是有了一个归处, 心灵有了一种依托。

 

 

观念归属感是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承接。三线建设时期, 涌现出一大批想要成为三线人的有志青年。他们奉献所有, 只为保障祖国的安全。“保家卫国”的思想观念让三线建设者将个人的努力与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为祖国的安稳舍弃家乡的温情, 为民族的兴盛兢兢业业奉献终生。三线建设者将自我归属感、地域归属感和观念归属感集于一身, 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集体的利益开始充实为三线建设者群体归属感的内容。

 

3. 责任感是三线精神的关键

 

 

责任感是个宽泛的概念, 具体化为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

 

 

首先是自我责任感。选择成为三线人, 就要有勇于奉献的决心。三线建设工人吃在工地, 住在现场仍坚持不懈;工作不讲条件, 劳动不计报酬仍兢兢业业;日夜兼程, 疲惫不堪仍勤勤恳恳。一生三线人, 一世三线情。三线建设者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让人生的光辉闪烁在最远的大山深处, 但照亮的却是民族最广阔的前途。

 

 

其次, 是家庭责任感。父母的辛勤养育, 兄弟姐妹的精心呵护, 方可茁壮成长, 因此对家常怀感恩之心。保护家人是家庭责任感的基础。家是国的细胞, 只有保证整体的存在才可谈个体的安全, 因此当年“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一下, 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都踏上了同一条路——一条通往名叫“三线地区”的路。

 

 

最后, 是国家责任感。“凡属国民, 皆有爱国忧国之职分焉。”国家责任感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忧国。爱国、忧国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华夏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受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的熏陶, 对祖国深厚的感情、高度的国家忠诚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便是沿承至今的国家责任感。国家前途未卜, 理应身先士卒, 放弃优越生活, 远离故土家园, 即使“住干打垒, 喝黄汤水”, 三线人也不曾退缩, 为祖国建设而奉献终生的决心从未动摇, 对祖国的感情不减一分, 对国家的忠诚更胜从前。

 

4. 使命感是三线精神的保证

 

 

人只要存在就是有使命, 三线人肩负着为家为国的使命。

 

 

一方面, 三线人肩负着为家的使命。父母都希望孩子建功立业, 三线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 同时也是三线人到西部边疆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带着父母的期望和自身的光荣, 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是每一个三线人的梦想。

 

 

另一方面, 三线人肩负着为国的使命。当年毛泽东等一干领导班子为人民点亮了指路灯——搞三线建设。接收到光源, 工人、技术人员、知识分子、政治委员等都有了一个共同的代名词——“三线建设者”。当年的中国, 危难重重, 必须快速找准方向, 走上救国之路。三线建设便是铺就该路的石板。使命激起三线人的紧迫感, 三线建设者“战晴天, 抢阴天, 刮风下雨当好天, 加快建设大三线”的辛劳付出, 才能把这石板筑得坚实, 建得稳当, 才能保证国家快速走上康庄大道, 让所有中国人步入美好世界。

 

 

有了使命感, 才有了三线人的义无反顾。三线人为国家建设的付出是对国家命运、民族安危、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怀, 又是将自己终生奉献于祖国的无私大爱。爱, 便是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尹剑: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研究[J].湘潮, 2012 (9) .  

 

[2]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4] 王锦:归属感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11 (4) . 

 
标签: 家国情怀

引用地址:

 

发布留言

 

Links: BaiDu | GooGle | BING | webQQ | iFeng | SkyCN | 360 | TuDou | PcOnLine | Wikipedia | GuoXue | PKU | eshukan | ZG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