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December-20th
 

福建民间信仰

第一章   福建民间信仰的主要特征

福建民间信仰源远流长,至迟在 4000 年以前就产生了原始宗教。此后,福建民间信仰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好巫尚鬼”的传统,不但神灵众多,宫庙丛立,深刻地影响着福建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而且还辐射到台湾省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功能性与实用功利性

功能性是对神灵的职能而言,实用功利性是对信徒的信仰目的而言。首先,我们从神灵的职能来考察福建民间信仰的功能性特征。

神是人创造出来的,但人在创造神的同时,又赋予了神以超自然的力量,反过来却拜倒在神的脚下,成为自己一手制造出的神的奴仆。那么,人为什么要把一个又一个的神创造出来,并甘心情愿地拜倒在它们的脚步下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古人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文化知识贫乏,他们在自然力和社会压迫下,感到恐惧,感到无能为力,难以与大自然和社会压迫的强大力量抗争,因此,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消除恐惧,摆脱困境,实现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实现的目的。古今中外,任何神灵都具有能满足信徒某种或几种需要的职能,否则就不存在对它的信仰和崇拜了。不过,中国的神与四方的神相比,功能性特征尤为突出。如西文基督教的上帝不仅仅是救世主,还是造物主,上帝既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又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包括人类在内都上上帝一手创造出来的。因此,上帝的绝对意志和至上权威首先是通过创造万物而确立起来的。然后再通过救苦救难等具体的职能进一步得到强化。而中为宗教中几乎所有的神灵(高至上帝,低至土地公)都不具有创造万物的能力,它们仅仅是一种主宰万物的超自然力量,神的绝对值意志和至上权威,是在简单的佑与不佑(是否保佑你),诺与不诺(是不满足你的要求)的功能关系中确立和显现出来的,因此,中国的神灵是一个带有强烈功能性特征的概念。

中国的神灵的功能性特征,反映在民间信仰上,集中地表现在各种神灵都有一定的职能分工。福建民间俗神众多,几乎所有的神灵都有一定的职能,诸如祈雨    疫疠,御寇弥盗、捍灾御患、避灾降福、祈风涛险阻、祈求发财、祈求子嗣、祈求平安、祈求官运亨通、祈梦等等,这些神的职能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赋予不同神灵的。一般说来,每个神灵都有一种主要职能,同时兼掌其他职能,这亲才能满足信徒的各种需要,神阶越高,职能越多。如妈祖最初的职能是祈雨和言人祸福,宋时被奉为航海保护海,以适应福建海上交通发达的客观需要,但同时还兼掌祈雨、治病、御寇弥盗等等职能。

其次,我们再从百姓祭拜神灵的目的来考察福建民间信仰的实用功利性特征。

中国是一个重视伦理教化的国度,统治阶级力图把宗教信仰纳入社会教化的轨道。但是一般百姓信仰宗教并不注重社会教化,更不是从纯洁灵魂出发,他们祭拜神灵祖先的最主动要目的是为了祈福禳灾。在信男信女的观念中,祭拜鬼神有百益而无一害,只要点上风根香,献上若干祭品(这些祭品在祭神完毕后还可带回家自己品尝,并没有真的被鬼神吃掉),再磕上几个无伤大雅的头,就可以得到具有万能的神灵的庇佑,从中可以得到种种好处,诸如逢凶化吉、全家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财远亨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等,何乐而不为呢?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就是通过对神灵的祭拜祈祷,在虚名的精神世界里得到某种补偿,这就是一般民众的宗教信仰的基本心态。

实际上,实用功利性的宗教信仰心态普遍存在于福建社会的各阶层中,每个阶层的民众都有自己的保护神。

对于农民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他们的宗教信仰活动大多是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展开。每年春秋二季,各地农民都要祭拜土地神,祈求和答谢神灵赋予的五谷丰登,俗称“春祈秋报”。

渔民和航海者则崇拜海神。福建海神除了闻名天下的妈祖外,职掌风涛的神灵还不少,仅莆田一地就有灵感庙、灵应庙、祥应庙等神灵职掌风涛,供渔民和航海者顶礼膜拜。如灵感庙,祀唐代观察使柳冕,相传柳冕及弟弟曾担任管理马政的官僚,然后百姓奉为神,在秀屿港立端祭祀。录应庙在涵江盐仓之西,主神陈应功,涵江人,生前慷慨忠勇,以诸葛孔明自许,后在一次镇压草寇时战死,乡人遂立祠祭祀。

手工业者艺人有各自的祖师爷崇拜,每月初二、十六日还要祭拜土地公,俗称“做牙”或“牙祭”,以祈求平安通达,在福建省行业视师爷崇拜中,戏神雷海青的崇拜独具地方特色。相传,雷海青为唐代著名乐工,去世后,唐明皇封其为“天下梨园都总管“,戏班遂奉之为祖师,或谓戏神。古代福建兴化、泉州等地建有雷海青庙,兴化人称之为帅庙,闽南人称为相公庙。

商人多供奉财神,祈求财运亨通,生意兴隆。福建民间财神颇多,有奉陶朱公为财神的,有奉土地公为财神的,有奉关帝为财神的,不奉齐天大圣为财神的,还有奉招财童子、赵公元帅为财神的,其中奉关帝和赵公元帅为财神的较为普通。关帝即三国时蜀国将关羽,死后被视为忠义,信勇的化身。可能是古代商人讲求信用和义气的缘故,关帝遂从武将摇身一变成为财神。福建关帝庙很多,与关帝作为财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祭拜财神并不局限于商人,一般百姓也经常做着发财梦而祈求于财神爷,连财棍也不例外。福建不少寺庙的香案下供奉着一只考老虎的塑像,俗称“虎爷“,财徒们以为“虎爷”张开血盆大口是为叨财宝而来,故经常求助于“虎爷”,希望能在财场上交好运,发横财,充分地表现出其宗教信仰的实用功利性目的。

文人士大夫的宗教信仰也带有明显的实用功利性色彩。文人士大夫多信仰文昌帝 君和奎星。文昌原是北斗魁星附近的星座,俗称“文星”或“文曲星”,传说它是主宰功名利禄之神,汉代就出现了。奎星又名魁星,也是二十八宿之一,古时文人应考时往往祭拜奎星,祈求保佑自己金榜题名。

实用功利性的宗教信仰心态还表现在对基督教的信仰上。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信仰上帝仅仅是一种义务,通过对上帝的忏悔而达到纯洁灵魂的目的。但福建基督教徒有不少是出于实用功利的目的而信仰基督教的,或为了治病而入教,或为了取得教会的保护而入教,均抱着一定的实用功利的态度加入基督教的信仰行列,并用传统的宗教信仰心态来看待和理解外来宗教,反映了实用功利性的宗教信仰在福建根深蒂固,十分普通。

总之,古代福建百姓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神灵,又是用实用功利性的心态来对待神,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所祈求才到神庙烧香磕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实用功利心态,在福建民间信仰中表现得十分充分。他们把世俗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移植到宗教的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去,相信在世俗的人际关系中,接受了人家的钱财,就应该为人家排忧解难。在神人关系上也是如此,神灵受人香火和膜拜,也就心定要为人祈福消灾,因此,“有求必应”和“有应必酬”成为福建民间信仰的普遍心态。

二、多神教与融合性

多神教的特点在福建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受到实用功利性宗教信仰的支配,在一般信徒的观念中,多一个神灵,就多一层保护,神灵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的庇护。因此,各种神灵被大量地创造出来,几乎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诸如门神、灶神、井神、财神、土地公、灵官、三官大帝、麻姑、妈祖、王母以及耶稣、穆罕默德、摩尼光佛、湿婆等等;地下还有众多阴曹地府的鬼神,诸如阎罗王、地藏王等等,佛教的三十三天,十八层地狱和道教的八十一洞天,阴曹地府的传说在福建民间也颇有影响。总之,福建境内的神鬼几乎无处不在,蔚为奇观。

与多神教相联系,福建民间信仰带有融合性的特征。由于受实用功利性的宗教信仰目的所支配,信徒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祈求的愿望能否实现,至于所祈求的是哪一路神仙佛祖,以及他们是属于哪一种宗教等等都无前紧要,更不必去深究它。同一个人,他既可以是佛教信徒,也可以是道教的信徒,还可以是其他民间宗教或基督教的信徒。遇到疑难之事需要求助于神灵时,哪一个神灵特别“灵验”就求谁,或者是求佛不灵后就求仙,求仙不灵就求神,求神不灵就求巫师作法等等,本村的神灵祈求不应的话,就求外村的神录,外村的神录还不应的话,就求外乡的,外县的神灵庇护,总之,在一般民众的观念中,神灵不分彼此亲疏,只要有“灵验”,尽管烧香磕头便是。

在福建境内数以千计的寺观祠堂殿中,不同宗教的神灵被供奉在同一庙宇中,和睦相处,分享百姓的香火的现象相当普遍。典型的如莆田黄石的玉溪祠,该祠建于明末,中间供奉 30 多位神灵,包含着佛教、道教、三一教以及其他了让俗神,几乎成为莆田神佛世界的缩影。正殿除了供奉二一教主林兆思及其弟子卢文辉、张洪都、李明灯外,还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身合一像,左侧配殿有文昌帝 君,北斗急行星君,朱衣 先生、破寇将军,右侧配殿有关羽、观音、张飞、鹿儿老母及其儿子等;后殿有玄天上帝慧靖先师、杨玉郎、天神、释迦牟尼、灵官大帝、玉帝、普化天师、天官、水官、火官等,左右配殿分别供奉赵玄坛、关羽和温元帅、马元帅。如此众多且来路不同的神灵同住一个寺庙中,集中体现了福建民间信仰的融合性和多神教的特征。

福建民间信仰的多神教和融合性的特征,在中国民间信仰史上比较突出,它既是以中国宗教信仰的功能性与功利性特征为前提条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摄性和三教合一思潮有着密切关系,在明朝中期,莆田林兆恩著《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卷,创立了较系统的三教合一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历史上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三一教,信徒成千上万,三一教祠堂林立。

思考题:

1 .谈谈福建民间信仰的特点。

2 .从福建民间信仰的功利实用性特点,谈谈你对家乡民俗活动的看法。

 

 

 

第二章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指以自然物、自然力和天体的主要崇拜对象的民间信仰。

一、动物崇拜

古代福建人所崇拜的动物种类不下数十种,至今仍有相当影响的如对乌龟的崇拜。

福建人对乌龟的崇拜十分普遍。在闽南,“龟”与“贵”谐音,百姓将龟看做为象征“福、禄、寿、喜、财”的吉祥物,闽南客家人捕鱼时若碰到乌龟,总是要抚摸一番后再放回河里,不少人家里还养着龟,除了观赏外,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图吉利。客家人盖房时,往往要抓一只乌龟埋在房基下,认为以龟填宅,可保证全家平安,兴旺发达。至于把乌龟看作长寿的象征,在民间更是普遍存在。莆仙、闽南等地,第一个男孩满月时,外婆家须送“龟‘(一种用面粉做成形状的乌龟的食物),祝愿小孩健康长寿,父母亲做“寿”时,出嫁的女儿送“龟”祝贺,祈求父母“龟龄鹤寿”。父母新预先做棺材(俗称“寿木”以避讳)时,出嫁的女儿也要送“龟”。甚至连坟墓的主体部分也形式乌龟,俗称“暮龟”,同样象征着长寿,均反映了对乌崇拜心理。

对于某些飞禽走兽,人们也往往赋予神秘色彩。福建民间普遍认为,鹊噪主凶,若让鸟(特别是乌鸦)拉屎到头上更觉晦气。燕鸟与喜鹊一样,被人们视为吉祥之鸟,从不伤害。家民家盖房时,喜欢用竹片钉在大厅的墙上,让燕子做巢,即使燕子的粪便弄脏了墙壁,也从不发出怨言,俗信燕子在民房里做巢,兆示全家平安,财运亨通。

对于某些家禽家畜,人们也相信它们有时会兆示吉凶。鸡被视为吉祥物,自古以来人们以鸡为牺牲献祭。但鸡飞上屋顶,人们则以为兆示要发生水灾,特别是母鸡司晨(实际上是脑垂体病变引起)这一怪异现象更是认为凶祸要临门了,更赶紧作法禳解。有些地方忌讳公鸡在三、四更啼叫(产际上是生物钟紊乱或受强烈光线刺激引起),但公鸡在一更啼叫却被视为大吉大利,俗传“一更报喜,二更报死”。

  二、植物崇拜

福建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林区之一,森林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古代万物有灵论的观念支配下,人们对树木进行了种种的崇拜, 俗语结有树神,会降灾赐福于人类,民间广泛流传着 知年的古树会成精 的说法,经常有人在古树下烧香礼拜。在对树木的崇拜中,以榕树为崇拜对象的比较普遍。

福建自宋代始盛产榕树,自古以来福州就有榕城之称,在福州南六兜澳尾港一带,鸦片战争前后这里河塘交错,有一采用石条铺成的小路穿过河塘进入帮边村,小路的中段地带有四棵古榕树。由于这里地势凹凸不平,夜里经常有人掉入河塘溺死,搞得人心惶惶。巫师们趁机编造神话,说一天夜里,有人行至榕树下时,突然出现一团火光照得路面隐约可见,此后夜夜如此,不再有人落入水中溺死。当地百姓信以为真,以为是榕树神用神火为行人照明,遂在榕树下建一神龛,烧香礼拜。最初此神仙为无名氏,不久乡人称之为天君,尔后为了与福州其他地方的天 君相区别,取名“照天君”,寓意以神火照路,使行为免于落水之难,近年来,这里香火鼎盛,附近百姓信奉甚虔,许多居民家中供奉看照天君的塑像,朝夕烧香礼拜,农历七月十九日还兴行隆重的庆祝照天 君诞辰祭典,人如潮涌,几乎成为南门、茶亭一带的节日。长乐、福清、罗源、闽清等福州周边县的香客也经常来此礼拜,每天香客成百上千,络绎不绝,三棵古榕树上挂满了香客恭南的黄幔。

三、其它自然神

除了动物崇拜,植物崇拜长期在福建民间存在外,还有风雨雷电崇拜、日月星辰崇拜、山川水火崇拜、天地崇拜等自然崇拜流行。兹择有特色的天地崇拜简介如下:

福建与全国一样流传着天地崇拜,民间称天为“天老爷”,“老天爷”、“天公”等,相信人间的一切祸福由天定。因此在发迹通泰时,少不了欢天喜地感谢皇天保佑,遇到危难或不幸时,也总是呼天唤地祈求老天的帮助。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喜庆,都要先拜天地,再拜其它神灵。

民间称土地神为土地公或土地爷,其神像多是衣冠着带,白胡须,手持金银宝,一副福寿相。在农村,土地公庙随处可见,田头地角,屋前宅后,街头巷尾,经常可见到写有“福德正神”的小石碑或小石龛,那就是土地公庙,其数量之多为各种神庙之冠。几乎每家每户都供奉着土地公,甚至连猪圈木栏也要土地公守护。土地公在神灵体系中等级虽然很低,但由于土地与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百姓还是很敬畏它的,俗话说:“得罪了土地公,连鸡鸭都养不活”,就是百姓敬畏土地公的集中体现。每年初二、十六日都要烧香祭祀,俗话“做牙”或“牙祭”,除了二月初二的“头牙”和十二月十六的“尾牙”外,平时“做牙”的祭祀简单,祭品也不太讲究,只要家常便饭就可以应付了事。不过,经商或家里有盖房、做木工等工程的,“做牙”一般稍为像样些,祭品用来招待伙计、房东或做工的师傅。

思考题:谈谈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哪些自然崇拜?

 

第三章   祖先与祖师崇拜

    一、祖先崇拜

   崇拜祖先的信仰历代相袭,到处皆有,但祭祖的礼仪与做法因地而异。以祭祖地点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我们把祭祖仪式归类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家祭:是指在房屋内设龛祭祖的方式。家祭的时间,有定时祭与无定时祭两种。定时祭一般是指祖宗的生、忌日和传统的季节时举行祭祖活动。生忌日中人们比较看重忌日。季节里祭祖主要是安排在正月、元宵、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等几个节祭,其中以中元、冬至、除夕为家祭三大节祭。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道教的“中元”,故称“中元节”,此节民间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俗称“鬼节”。莆仙人最重此节,前两天就要打扫庭堂,设好先世神位,同时出嫁的女儿,当天要用盘箩装馔品挑回家家祭奠。闽南有“月半不回无祖”的说法,“月半”即指七月半,出外谋生的人在这一天,不论远近都要风尘仆仆赶加家谒祖,家家户户在祖神灵位前,献祭供品,点香祷告,并焚纸衣和冥钱。闽西地方习俗认为,中元节祖先要游魂回家看子孙后代,晚餐要留个位置和摆放餐具候迎祖灵一道过节。

冬至,俗称“冬至”,是民间传统的重要节日,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搓圆团以祭祀祖先。冬至搓圆,象征全家团圆,并祀祝祖先与家人同在共享,冬至前一日掌灯时分,在祖龛前提上桌子,放好糯米粉团,合家老小洗净双手后,围坐搓圆,第二天早上,煮好圆团,先盛一碗配上一打花筷子祭献祖宗,有的还放上几个福桔,桔上插有纸扎的四季花或长寿花,祭毕,家里人才能开餐吃圆团,可见,“冬至,人家各祀其祖”,是冬至节各地民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辞旧迎新之夜,旧岁即去,新年将到,人们总希望一年比一年更好,因而一天就成为百姓祈福   灾的重要节日,祈求方式不外乎两种,祭神明与祀祖先,莆仙一带比较看重祭祖礼仪,因为天地之神是共有的,张家李户都能求得庇护,而祖灵却是私有的,具有直接的血统亲缘关系,不会因外界干扰而三心二意,它的职责是在冥冥之中护佑本家族,使本家族兴味盎然,平安顺利,所以有些地方祭祖优于祀神也是可以理解的。

2 .墓祭:是指在祖先坟墓上的祭祀,其祭祀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家庭式的墓祭活动,另一种是家族式的墓祭活动,家庭式的墓祭是以家庭为单位,每年由家长率家人上山祭扫近祖墓坟,祭祀对象习惯上限于祖、父两代,因关系亲密,感情深厚,故墓祭勤快,周到,家庭祭礼仪较简单,带些应时的果品、糕点、香烛、纸帛等供品上山,摆事实在祖墓前,先由家长焚香祷告,敬酒献礼,然后家庭成员依序次行三跪九拜之礼,礼毕业烧纸帛并燃放鞭炮。

家庭式墓祭时间比较灵活,在正月里,寒食、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时节均可上山祭墓,其中,清明、中秋或冬至被视为墓祭最重要的祭节,莆仙等地以清明或冬至作为“春祭”或“秋祭”的时间。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祭先墓的时节,其仪式主要是除草添土,略备代品,烧香焚纸,礼仪相对简单,冬至也是祭墓的重大时节,其仪式如清明节,但在秋祭时,除了上供品外,还要焚纸衣,俗称“送寒衣”。

家庭式墓祭,是以家庭为主体举行祭墓活动,由于家族历史悠久,历代列祖列罕的祖墓越来越多,那些代数久远的祖先与现世的子孙关系也自然疏元,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只重近祖的祭墓,而淡化对远祖的礼遇的现象,久而久之,势必造成许多远祖墓坟的荒芜。有的家庭为了便于扫墓,一定时间后将若干墓拾骨合葬,福建各地拾骨重葬风俗比较流行。家族式墓祭,既是表达后代子孙对祖先的一种逃避与悼念,同时也借此整葺修治各处祖坟,在民间传统观念中,祖墓残破不堪不仅是丢人现眼的事,而且是不可饶恕的罪过,会受到在天祖灵的惩罚,因此要责无旁贷的对祖墓加以整修保护。这种祖先有灵的崇拜观念,必然导致“风水宝地”说法的盛行。福建各地普遍流行择地葬祖的习俗,许多家庭、家庭都要礼聘风 先生踏山勘地,选择一处青山绿水安葬祖先,只有葬到“风水宝地”,才能希望得到祖灵的荫护与惠泽。

3 .祠祭:是指家族祠堂举行的祭祖典礼。是家庭祭祖活动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一种,宗祠祖活动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一种,宗祠祭祀的祖先之灵已不是局限在单个上,而是作为群体的家庭先灵得到崇拜,变成了全族人共有的精神财富和血统的象征,每个人通过祠祭使自己与遥远的列祖列宗缩短了时空上的距离而感到亲近荣光,同时通过祠祭使每个人之间平日淡化的血亲关系得到泻染而产生凝聚奋发的力量。

二、行业祖师崇拜

俗话说:“行行有祖师爷,业业有守护神。”随着社会上职业的日益分化,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中图兴旺,各行业无一例外地都敬奉自己的祖师爷和保护神,顶礼膜拜,虔诚守信,功利性的目的十分鲜明,他们相信只要对神明心诚、礼周、谨慎,就能吉祥如意,财运亨通,这些祖师往往被看成是某种职业的原始创建者或职业成败的操纵者,实际上已是职能神的化身,是社会分工在宗教信仰上的反映。这里主要列举几种福建重要的有特色的行业中有关祖师等崇拜活动的状况。

1 .伐木工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山民来说,砍伐就是他们谋生的重要职业,祖辈伐木,以林为生。伐木工崇拜的祖师爷是鲁班,鲁班发明的锯和使用的斧头,都是伐木工必用的工具,他们认为锯和斧是鲁班传授下来的,是伐木工手中的两件宝,因此他们尊奉鲁班为本行业的祖师爷。同时伐木工也信奉“山神”,祖师爷供奉在家中,一般初一、十五成季节时燃烛点香祭供,出外砍伐时则须敬山神。

为了祈求砍伐过程的平安、顺利,各地都形成若干伐木禁忌。上山伐木不许说不吉利的话,怕带来晦气。霞浦人砍伐时忌讳讲“红”字,因为红代表血,伐木时说红,将意味着有人受伤流血,漳平人忌说“肉”字,怕说肉字将导致砍树伤人皮肉的后果,等等。

2 .造船工。

在历史上,福建素以造般与航海的技术高超而享誉四方,宋代福建造的海船远航亚非国家进行海上贸易,明代福建省“福船”更是以高、大、稳而闻名全国。

福建造船业历史悠久,世传达室的祖师爷也是鲁班,在民间凡与木工有关的行当大多尊奉鲁班为鼻祖,福建省造船过程讲究祭典礼仪,动工前宴请是相师择定良辰吉日,当日开工,先在造船作坊旁,设案点香,摆上若干果品、茶酒、敬拜祖师爷,保佑造船顺利,还更敬拜天神和龙王,祈求开工吉顺,祭告礼毕,才可以动工兴造。

造船中安钉“龙骨”的礼仪最为慎重,大部分地方在装钉“龙骨”时,都要选定时间,时辰一到才能钉架“龙骨”。闽南人习惯在船上“龙骨”缝中,塞进古钱数枚,大多以铜钱为宜,据说以钱开道,能逢凶化吉,故此举叫“安龙骨”。

船只造好,福建人大多喜欢将船身漆上红色的颜料,认为红色光艳、吉详,船只在海涛风浪中,形似龙腾鱼跃,一派生机勃勃。

造船时各地有些禁忌,造建船只过程,在场的人不许讲不吉利的话,有能说捕不到鱼或船翻之类的话。莆田造船的板树不能是 3 6 9 ,当时人流行“兴、旺、衰”口诀, 3 6 9 数正好都在“衰”字上,故用木类要避开 3 这个数。

3 .渔业

福建人多地少,以海为生的人特别多,他们信奉的天上圣母妈祖,既是海上保护神,也是行业的祖师,福建各地渔民基本上一致奉妈祖为本业至尊神明,妈祖成为渔业的祖师是民间信仰实用性、功利性的典型表现。妈祖与鲁班等行业祖师不同,她本身不是以从事航海为业的人,但在后人的不断渲染下,妈祖与变幻无常的大海搏斗,渔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海上保护神,只要有灵则拜,历代相承,妈祖就成海上女神,而且是渔民们心目中的祖师。

渔民经常与风浪搏斗,生死福祸在弹指间,因此十分讲究禁忌,煎鱼时只能煎一面,不能把鱼翻过来煎,翻一面预示出海会翻船。同样吃鱼时,吃了上面的鱼肉,把骨头别开后,直接吃下面的鱼肉,不许把鱼夹翻过来,长乐渔民吃鱼时不能先吃鱼尾,意思是要留着尾关照子孙后代,。霞浦渔民不吃鱼眼睛,怕吃了以后船眼会模糊不清航道,以致能触礁出事。

4 .其他行业

造纸业崇拜蔡伦为师,酿酒业崇拜杜康祖师,酱园业崇拜蔡邕祖师,干果业崇拜关公祖师,制鞋业崇拜陆羽毛祖师,裁缝业崇拜轩辕氏祖师,理发业崇拜吕洞宾为师,制伞业崇拜鲁班妻云氏为祖师,竹编业崇拜神农祖师,食杂店崇拜财神财赵公明祖师,玉器业崇拜观音菩萨祖师,梨园戏崇拜唐明皇……等等,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

行行都有祖师爷,业业皆有守护神,各路神明,林林总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行业信仰体系,儒、释、道三教观念在这里杂揉、融合、衍化为职业群体独特的行业信仰,行业信仰是属于民间信仰范畴的一种信仰行为,形式上它也具有信仰的对象:祖师和保护神,并且有固定祭祀日和一套祭祀礼仪,如学徒拜师仪式,祭告祖师。但它不追求超凡脱俗的目的,它只注重现实生活;它崇拜神明,只想利用神以超人力量来避祸趋福,以满足今生今世的所有欲望。这种信仰没有玄而又玄的长篇大论式的教义,有的是再简单不过的心意暗示:尊奉神明就能吉祥、发财!中国民间信仰所特的简单,实用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不着遵守人为的清规戒律,也不用苦苦省思修行,依然能在需要的时候,精神有所寄托,在不放弃物质享受的天伦之乐的前提下,敬奉心目中的神明。

思考题:祖先与祖师崇拜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女神崇拜

福建历史上的女神为数不多,有的名扬天下,四海皆奉的妈祖女神,也有其他一些克尽职守,保境安民的无名女神。福建女神的形式来自不同的途径,有由女巫变为神,由道姑变为神,由省外传入的女神,还有远古传说中的女神等等。福建是巫道监行的地区,由这面方而演变为神的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带有地方特点,而且影响广泛。福建又是朱子学的故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妇孺皆知,讲究妇女的懿行品德,由此树立起来的女神也较多。

一、天后妈祖

妈祖,原名林默,又称林默娘,莆田湄洲屿人,传说出生于宋建隆无年( 90 年),卒于雍熙四年( 987 年),在世 28 年,有关妈祖的生平事迹,在寺方文献记载中有一个逐步演变发展的过程,大致是宋代简略,元代演变,明代发展,清肛完备或定型。

在宋代,妈祖信仰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形成期,妈祖的女巫的身份进行活动到死后成为“通天女神”,中心在湄洲岛附近。这时期妈祖主要是以巫的形象出现,生前能预卜祸神速,这与其它巫师没什么两样,只是一分土地一尊小神而已,不过信仰她的信徒是当地的渔民,这使她又与别的地方的巫师有所不同,多少具有庇护海上航行安全的职能。但这方面在形成期还不是十分突出,岛上的渔民诸如旱涝、疾病、航运等问题都要去祈求妈祖,在她们眼里妈祖是无所不能的地方保护神。

第二阶段是初步发展期,无佑年间信仰活动往北扩大至涵江宁海一带,信仰活动的圣墩庙为中心,由于宣和中护航出使有功,获得朝廷赐庙额,使妈祖崇拜得到官方公开的承认,也使妈祖女神有济船难的神力得到宣扬,与此同时,有关妈祖海上救护的神奇故事开始为人所乐道。

第三阶段大发展期,信仰中心移至白湖庙,南宋绍兴二十六年赐封妈祖“夫人”尊号,妈祖由一般地方小神跃上具有特殊名份的官定神明。南宋初晋升妈祖为 夫人,绝不是事出偶然,这与当时南宋半壁江山的社会形势有紧密关系,南宋朝廷偏居临安,又恐金兵南下,幻想借神灵力量固守偏安,对有功于护已朝廷的民间诸神特意赏赐有加,绍熙元年( 1190 年)妈祖由“夫人”晋封为“妃”,使妈祖身价倍增,神明远播,逐渐成为各地航海者崇拜的女神。

元代妈祖信仰又得到发展,元五朝重视海上贸易,福建泉洲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成为国际性大港,航海贸易需要海上保护神,元五朝还重视南粮北调的漕运航道,元朝定都大都(今北宋),官民粮食均来自江南,但运海淤塞,朝延只得开拓海道,因海船载粮北上,这对巩固元王朝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元王朝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元王朝为了保证海远安全,必须信赖妈祖海神庇护,至元十八年( 1281 年)元王朝第一次诏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称号,一下子将妈祖看成专管人间海上祸福的一般女神,那么元王朝则是将妈祖由凡间神提升到上天的尊神,并且辖管四海诸神妖怪,这就完全确立了妈祖在四每诸神中至高无上的权威。元王朝对海上女神推崇备至,势必在沿海各地掀起一股崇拜妈祖活动的热潮,连海南岛这时也改信奉海神妈祖,可以说元代是妈祖信仰在中国沿海大部分地区得以传播的重要时期。

元代有关妈祖崇拜活动,在宋代基础上,形成若干传统习俗。官方每年春秋都得派官员前去妈祖庙祭奠,这时湄洲岛祖庙与白湖庙同为信奉者所向往,朝廷派出官员也是前往这两处行祭奠礼,而湄洲岛祖设的地位日趋上升,元代地方崇拜妈宜约定俗成地统一了祭奠日,称为社日,社日为何时,元代文献无明确记载,明代时才出现妈祖生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记载,元代的社日可能是传统的季节,总之,已形成统一的祭祀日,男女老少云集妈宜庙前,烧香求拜,还有戏班唱戏助兴,热闹非凡。

明代封建统治者继续崇奉海上天妃,主要是从出使海外与对外交往两面三方面来利用妈祖信仰。洪武五年( 1372 年),首次敕封妈祖为“圣妃”,至明末共封号五次。明代初,为了抚夷朝贡,频频钦命出使海外诸国,这些使者开船前,按习惯都赴天妃祭祀一番,择定吉日启航。使船平安回国后,又绘声绘色大谈航行中如何得到海上女神的保护,把册封使船的顺利来往归功于妈祖无边的法力。中国封建帝王向来以“天朝”自居,喜好派遣使节去外国“册封”,明王朝为了炫耀天朝的尊威,有必要借助妈祖女神以增加“真命天子”的色彩。

郑和两下西洋,永乐三年( 1405 年)至宣德八年( 1433 年)每次统领官司兵随从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泽,经福建南下,直至南亚及非洲东岸,成为古代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每次出洋前,都要祭奠天妃,顺利返航后更要祭谢女神,相似每次航海平安是“诚荷朝廷威福之改,尤赖天刀子之神护佑之德也”。郑和本人曾多次莅临湄洲岛祖庙祭祀,并督工扩建庙宇;在福建长乐,江苏刘家港等地兴建天妃宫,亲笔撰文飧碑纪念,以颂神功。在郑和的力陈下,皇帝“赐祠乐师,尸视者遍天下焉”,使天妃庙祭典更加隆重、热烈,京师城里也兴建起妈祖庙,对妈祖女神礼待有加。

清王朝与前代统治者一样,重视利用妈祖信仰,整个清代敕妈祖共有 7 次,不包括朝的赐匾、表彰等作法。与元明两代相比,清朝虽然也在南北漕运,出使册封:祈雨解旱等方面继续利用妈祖女神的作用,但更侧重于借妈祖灵威征战海疆或镇压反抗,使清代官方的妈祖信仰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这一动向跟清初闽台关系有直接的关系。

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部队的台湾为根据地,坚持反清复明的斗争。清王朝平定大陆反清斗争后,就集中军事力量对付台湾,为横渡海峡,保证胜利,就得祈求妈祖海神。康熙十九年( 1680 年),水师提督万正色率船攻占厦门岛,首战告捷,认为是得到神妃的辅佐,奏请朝延嘉褒,皇帝当即下诏封号。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施琅率水军攻占台湾,也上奏得到海神天妃的帮助,康熙皇帝欣喜之余于第二年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把妈祖封号由妃升格为后,这是人间女性名份品位的最高点,可见清王朝对利用妈祖以统一台湾的作用是极为重视的。从此,“天后”称号广为流传,后业清朝在镇压台湾的朱一贵,林爽文等农民起义过程中,也不失时机地抬出妈祖神明为朝廷征剿大造舆论,这样一方面是想利用闽台人民对妈祖崇拜的普遍心理来起到威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以征战得到海神天后的庇护说明朝廷出师会乎神意!根据民国《福建新通志》记载,福建内地县绝大多数天后宫均是雍正年间建造的,说明清朝统一台湾后,大力赞唱海上女神,在福建及江浙地区又掀起一次崇拜妈祖的热潮,乾隆三年( 1738 年)加封妈祖为“天后圣母”,圣母是民间百姓对女性的尊称,妈祖的封号由官位转向世俗。妈祖的称呼也是闽粤两地百姓对祖母的敬称或昵称。嘉庆七年( 1802 年)敕封“天上圣母无极 君”,其封号表明妈祖的地位被清王朝奉至无以复加。

台湾妈祖信仰在清代得到迅速的发展,统一台湾后,清朝为了维护遥悬海上的宝岛的封建统治秩序,十分重视利用闽粤人崇信妈祖海神的心理,不断宣扬妈祖护国安邦的神威,试图从精神上控制台湾岛上的民众。康熙二十二年( 1983 年),施琅奏请于台南建造天后宫,这是台湾最早的官司方妈祖庙,随后全岛各地妈祖庙如雨后风筝急剧增加,新建大小妈祖庙达 222 座,其中云林县的弱港“朝天宫”为台湾规范最大,香火最妈祖庙,迄今妈祖与王爷、观音成为台湾民间三大信仰。

妈祖,作为民间海上女神的信仰,曾在中国广大沿海地区广为流传,同时在历史上也倍受封建王朝的青睐,历代褒封,复而有加,隆崇之至为民间百神这罕见。迄今有关海神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以及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依然流行。近年大陆各地妈祖庙又重修饰一新,香火更加旺盛,莆田还举办过妈祖节纪念活动,并以此沟通两岸同胞的思想感,给地方妈祖信仰习俗增添了新时代的内容。

二、其他女神

仙游县“顺 夫人”是尤溪人,“善禁咒术”,颇为灵验,其巫术深得当地迷信者崇拜,死后建庙祀之,其灵异传说在莆、仙两地广为流传。

刘女,宁化人。宋代雍熙年间( 984 987 年),才 9 岁的她遇上“羽人”,一位道术精湛的高人,刘女与他“谈道得度”,学会了仙术,及笄时由父母作主许配给何氏家的儿子,但刘女心已超俗,自誓不嫁,在娶亲花轿前乘从天而降的白鹅飞去。从此被当地群众当作神仙而加以崇拜。

钱妃崇拜,钱妃,宋代长乐人。莆田境内木兰溪因受海潮的影响,经常泛滥成灾,给两岸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灾害。宋代治平元年( 1046 年),乐助好施的钱四娘应诏变卖家产,筹措资金前往莆田,主持修建木兰陂工程,经过勘探,选择上游将军岩前为陂基,组织劳工破土动工,当地许多农民闻讯后纷纷自愿参加筑陂劳动。筑陂期间,白天钱四娘新临工堤指挥调度,晚止民工熄灯休息,她还提着双灯巡视陂坝,一心扑在水陂工程上。经过三年的日日夜夜奋战,木兰陂终于会龙了,两岸百姓欢天喜地,划船点灯敲锣打鼓,庆贺水陂建设成功。中秋皓月,钱四娘在陂坝帝与当地群众饮酒赏月,到了下半夜,突然天空骤变,乌云翻滚,大风呼啸,下起了倾盆暴雨。不一会儿山洪瀑发,汹涌澎湃的洪水席卷冲过,由于陂基选择在上游狭窄的地势上,经不住怒涛狂浪的冲击,转眼间陂坝倒塌,良田村庄被淹没。望着滚滚波涛,钱四娘无限悲痛,为了阻止洪水的骄横恣肆,钱四娘冲到岸边纵身跳进急流水中,说也怪,顿时风平浪静,洪水慢慢退入大海。

两岸百姓目睹了钱四娘舍身治水的壮举,四面八方传颂着她的高尚精神,人们深信她还活着。不久候官人李宏继承她的遗志,成功建造了木兰陂,当地百姓就在木兰陂旁修建了一座坛庙,供奉钱四娘和李宏,因钱四娘有功德于百姓,宋朝廷敕封其“夫人”封号,俗称“ 夫人”,当时信徒还将也与显赫于世的妈祖并列祀于大殿,给予极高的荣誉。不久朝廷又加封钱四良娘为“妃”,有的人便将祭祀她的庙改为“钱妃庙”。

钱妃庙的香火迄今不断,它是当时群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健康平安的神明。解放后,郭沫若 先生曾途经莆田,兴致勃勃游览木兰陂,并写下《咏木兰》六首诗歌,第一首吟道: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娘。

类似钱四娘等为民谋利,为民献身后被人尊奉为“神灵”的事例在各地举不胜举。 这类神的信仰又可以称之为“英灵崇拜”。根据目前的材料看,像这种舍己为人、一心公益或行善尽孝后被供奉为神崇拜的“人——神”,大量存在于各地,虽说是小神,但其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各地历代传颂,妇孺皆知。

思考:

1 .了解妈祖崇拜的历史演变。

2 .谈谈你从民俗的“英灵崇拜”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五章   道教俗神崇拜

道教俗神崇拜是指以具有某些“法术”或“灵异”的道士为崇拜对象,或具有神仙色彩的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的人物为崇拜对象的民间信仰。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道教创立伊始,就继承了原始宗教的鬼神观,并承袭了原始巫术和神仙思想。南北朝之后,道教虽然日益官方化,但它与民信仰的联系并未割断,继续不断地从民间信仰中汲取养料,以充实自己的理认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民间信仰产生了大重大的影响。首先,道教信仰的核心神仙说深入人心,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宗教信仰观念,超然绝俗,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长生不老的神仙是百姓崇拜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神仙固然不存在,但百姓却深信不疑,希望神仙有朝一日会下凡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解除他们的痛苦。百姓甚至创造出神仙来,把那些虚无渺茫的神话中的人物和言行怪异、来去无踪的道士附会为神仙,加以崇拜,从而产生出许多道教俗神;其次,道教鼓吹“道无术不行”,认为“道”蕴含在“法术”中,施行“法术”就是“演变”,故道教不但大量地汲收民间巫术,而且还大量地编造新的“法术”,专门介绍道教的“法术”的《道法会元》竞有 268 卷之多,由此可见道教“法术”何等发达。道士热衷于施行法术,并往往应用于民间,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生活相结合,诸如符水治病,祈雨场,祈福禳灾、驱邪镇妖等等,有时也会碰巧获得成功,便牵强附会归功于法术的神奇功能,施行法术者则沾沾自喜,宣称是得道成仙,百姓误以为他们真的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往往把他们奉为“活神仙”,然后则立庙奉祀,成为道教俗神;第三,道教的神仙系统是开放性的,它广泛吸收民间神祗来充实神仙系统,以此作为吸引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国至唐中期,随着道教传入福建和在福建的初步发展,道教俗神也在福建民间产生,但人数不多,影响也不大。唐末五代至宋元时期,随着福建道教的迅速发展,道教俗神被大批地创造出来,影响较大。明清时期,福建正统教走向衰落,很少有新的道教俗神被塑造出来,便原有的道教俗神崇拜却因道教的世俗化得到进一步加强,有些道教俗神不但在福建境内的影响扩大了,还随着移民传到省外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福建道教俗神众多,并具有类型齐备的特征。现择其中影响较大的何九仙和瘟神信仰简单介绍如下:

一、何九仙的传说及信仰

何九仙的传说在福建流传最广,相传汉武帝时,江西

 

引用地址:

 

发布留言

 

Links: BaiDu | GooGle | BING | webQQ | iFeng | SkyCN | 360 | TuDou | PcOnLine | Wikipedia | GuoXue | PKU | eshukan | ZG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