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December-19th
 

历代紫砂名家传

 

李茂林

    明代嘉靖、万历间(1522-1619)宜兴制壶高手。号茂林。江苏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详。“四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后制壶名工,擅作小圆式壶,世称“名玩”,朴实中具妍丽之态。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制壶不加署款,仅朱书号记而已。原先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沾有缸坛釉泪。自养心始,壶另作瓦囊,闭入陶穴,防止砂壶沾染釉泪,砂壶烧造质量大为提高。子李仲芳,亦是当时制壶名手。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李茂林,行四,名养心。制小圆式,研在朴致中,允属名玩。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坛油泪。」明?陈贞慧《秋园杂佩》称︰养心之壶艺在时大彬之上,为供春劲敌。传世作品极少。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创始》︰「自正德以递万历,所制多大壶,李茂林始制小圆式,实为阳羡小壶之鼻祖。」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著录有李养心“菊花八瓣壶”一具,底刻款“李茂林造”四字楷书款,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见该书页57

  惠孟臣

  传为明代天启、崇祯间( 1621-1644)宜兴制壶名手。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孟臣名号有君德、思亭等,孟臣是晚年自号。为时大彬后一名手。孟臣制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以竹刀刻款,盖内有“永林”篆字小印者最精。笔法类褚河南。后世仿制者众,广东潮州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小壶,触目皆是。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惠孟臣,不详何时人,善仿古器,书法亦工。」日.奥兰田《茗壶图录》﹕「鸣远、孟臣,名尤显。……在日本,重煎茶小壶,凡刻有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等名字者,都受到珍爱。」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孟臣制壶「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泥质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出品则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笔法绝类褚河南,惟细考传器,行、楷书法不一,竹刀钢刀并用,要不离唐贤风格,仿制者虽精,书法究不逮也。」

  徐次京

  明代天启、崇祯间( 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仿古器精良,书法亦佳。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徐次京,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王汋山长子翼之燕书斋藏一壶,底有八分书“雪庵珍赏”四字,又楷书“徐氏次京”四字,在盖之外口,启盖方见,笔法古雅。惟盖之合口处,总不若大彬之玄妙也。」次京传器,香港艺术馆刊“三足龟水滴”一件,底镌“次京”二字阳文篆书方印。

  承云从

  明代天启、崇祯间( 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承云从,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云从传器,《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下册)著录香港茶具文物馆藏“云从桂花四瓣壶”一具,高6.7、宽9.6公分。壶底镌“云从制,为履中先生”八字楷书。

  周季山

  明代天启、崇祯间( 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周季山,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

  陈挺生

  明代天启、崇祯间( 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挺生,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

  陈和之

  明代天启、崇祯间( 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壶式高古清绝,书法有晋唐风。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和之,善仿友泉、君用,天启、崇祯间人。」日?奥兰田《茗壶图录》卷上︰陈和之「字法具晋唐遗风,泥色浓紫,或猪肝色。试以指摇盖,铿作金石之声。涤拭之久,自发闇然之光,非所谓和尚光之比也。通体气格高古,韵致清绝。令予心醉忘餐,可称茶疗之珍玩也。」和之传器,茗壶图录》著录有“紫泥圆壶”一具,流直而仰,环而纤,腹圜而丰,圈底内凹,口内设堰圈,盖之如合符,的成乳形,流下镌楷书“陈和之”三字。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李凤廷藏“朱泥觕砂中壶”一具,形扁如合欢,壶底镌“陈和之”三字楷书,旁钤“和之”篆文印章。

  徐令音

  明代天启、崇祯间( 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徐令音,未详其字,见《宜兴县志》,岂即世所称小徐者耶。」令音,疑为徐友泉子,即世称小徐者。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载,友泉、用卿、君用、令音,皆制壶名手。与诸人同列,想必造诣在伯仲间矣。令音传器,香港苏士比编《宜兴陶器》,著录有“鱼头水盛”一件,底镌“徐令音制”四字阳文小篆印章。《阳羡砂器精品图谱》著录“汉方壶”一具,泥淡紫梨皮,气骨淳厚,古朴简练,底钤“徐令音制”篆文方印。

  陈俊卿

  明代天启、崇祯间( 1621-1644)宜兴制茗壶高手。生卒不详。紫砂名师时大彬徒弟。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俊卿,亦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著录内容皆相同。

  陈光甫

  明代天启、崇祯间( 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制壶仿供春、时大彬,有入室之誉,经其手摹,具体而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陈光甫,仿供春、时大,为入室。天夺其能,早眚一目。相视口、的,不极端致,然经其手摹,亦具体而微矣。」

  沈君盛

  明代天启、崇祯间( 1621-1644)宜兴制砂壶高手。生卒不详。制壶善仿徐友泉传器,参以沈君用(士良)之法。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沈君盛,善仿友泉、君用,天启、崇祯间人。」

  沈君用

  明代天启、崇祯间( 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名士良,俗呼“沈多梳”(宜兴垂髫之称)。自幼知名,巧殚厥心,中年夭折。具陈仲美之智,制壶尚欧正春一派。善配壶土,技术精湛,盖口准缝,不苟丝发。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神品》︰「沈君用,名士良。踵仲美之智,而妍巧悉敌,壶式上接欧正春一派。至尚象诸物,制为器用,不尚正方圆,而准缝不苟丝发。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金石同坚。自幼知名,人呼之曰“沈多梳”。巧殚厥心,以甲申四月夭。」甲申为崇祯十七年(1644)。君用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陈霭雪藏“红泥粗砂小壶”一具,流短而把反,制作极精,壶底镌“大明天启丁卯(1627)君用制”九字楷书三行。洵俊品也。

  陈正明

  明代天启时( 1621-1627)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所制茗壶,工整精雅。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正明,天启间人,制器极精雅。」正明《器,餐霞轩杂录》载,文后山藏有宜兴茗壶,皆极精雅,其一署款“壬戌秋日,陈正明制”八字。壬戌为天启二年(1622)。

  陈辰

  明代万历、崇祯间( 1573-1644)宜兴陶刻名手。字共之,生卒不详。专事代陶工镌刻书铭,誉称陶之中书君。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辰,字共之。工镌壶款,近人多假手焉,亦陶家之中书君也。」陈辰传器,《宜兴紫砂珍赏》著录有二器︰1.“合欢提梁壶”,壶身刻“合欢当酒(篆体),庚戌(1610)西卢(楷书)”八字,盖钤“陈制”篆体小方印,底钤“共之”篆体方印,上海唐云藏品。2.“长方扁壶”,底刻款“芳气满间轩,共之”七字楷书二行,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宜兴陶器图谱》著录香港苏士比刊“共之壶”一持。参见“共之款印”。

  邵盖

  明代万历时( 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与邵文金、邵文银为一家。邵氏一家所制茗壶,世称“邵家壶”。邵盖制壶工巧,与时大彬同时,自树规模,于大彬为别派,为邵家一名手。邵盖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紫砂大壶”二柄,作扁花篮形,壶底钤“邵盖监制”阳文篆体印章,字法与邵文金、文银印章相类。李凤廷藏“沙梨皮小朱壶”一具,圆珠式,底镌“邵盖”二字,书法半行楷。邵翰香藏“紫砂大壶”一具,底钤“邵盖监制”四字篆文方印。

  欧正春

  明代万历时( 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时大彬弟子。所制茗壶,式度精妍,工疑刻画。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正春,肉好而工疑刻画。」正春传器,有紫砂鸳鸯一件,上钤有“欧正春”楷书印。

  邵文银

  明代万历时( 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又名亨裕。唐天如孝廉云︰据《壶史》,亨裕即文银。时大彬弟子,生卒不详。兄文金,亦为大彬高足。所制砂壶多文巧,饶有时门风格。文银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著录有︰「碧山壶馆藏紫砂中壶二具,式度相同,淡墨色,身形微扁,肩圆,四旁光泽,底平,……底有篆书阳文方印曰“邵亨裕制”。不耽阁藏紫泥中壶二持,制作工致,与前壶相伯仲,底钤“邵亨裕制”阳文方印。」香港茶具文物馆藏“邵文银(亨裕)紫砂圆珠壶”一具,嵌盖、圆钮、三弯流、圆弧把,制作文巧、精细,风格柔美清秀,底钤“邵亨裕制”四字篆体方印。高9.6、宽8.9公分。

  邵文金

  明代万历时( 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又名亨祥。唐天如孝廉云︰据《壶史》,亨祥即文金。时大彬弟子。生卒不详。弟文银,亦为大彬徒弟。所制茗壶,善仿汉方,为士大夫所珍爱。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邵文金,仿时大彬汉方,独绝。今尚寿。」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吴槎客和张叔未诗,有句云︰勇唤邵文金,渠帅在吾握。其制作为士大夫珍赏,于此可见。」

  蒋时英

  明代万历时( 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初名伯敷,字伯荂,生卒不详。时大彬弟子。后客于苏州。所制砂壶,坚致高雅,深得士人赞赏。伯荂制壶,眉公书铭,名工名士,世称“双绝壶”。相传项元汴定其式样,呼为“天籁阁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蒋伯荂,名时英,四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荂)并大彬弟子。蒋后客于吴。陈眉公(继儒,历嘉靖至崇祯之世,与董其昌齐名。工诗善文,行书出入苏米,兼长绘事)为改其字之敷为荂,因附高流,讳言本业。然其所作,坚致不俗也。」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初名伯敷,后客于吴,陈眉公为改字伯荂。……其壶样,相传为项子京墨林定式,呼为“天籁阁壶”。」

  陈仲美

  明代万历、天启间( 1573-1627)宜兴紫砂陶名手。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详。万历间造瓷于江西景德镇,有“类鬼工”之誉。后至宜兴制紫砂陶,将瓷雕艺术和制壶工艺巧妙结合,以重镂迭刻见长,善配土色,意造诸玩,技艺全面,香盒、狻猊炉、鹦鹉杯、观音像,诸器皆能,名重一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神品》︰「陈仲美,婺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镇,以业之者多,不足成其名,弃之而来。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重锼迭刻,细极鬼工。壶象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鬘,不可思议。智兼龙眠道子,心思殚竭,以夭天年。」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仲美之雕锼,巧穷毫发。」

        圣和

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拙著《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分析: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冯彩霞

清代道光时( 1821-1850)宜兴制壶高手。一说咸丰、光绪年间人,女。生卒不详。制壶有捏制、衔制之分,捏制之壶,指纹隐现。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彩霞,道光时人,或云姓冯,宜兴名匠。南海(今广州)伍氏,制万松园壶,延之至粤。书法欧阳询,所镌款宇,精谨有致,亦间用草书。所制壶有衔制、捏制之别,捏制壶则指纹腠理隐现,尤为夺目。盖以方印为织.,有“彩霞监制”四字阳文篆书。」《(江苏)陶瓷工业志.特种工艺陶瓷.陶艺名人选录》﹕「冯彩霞,清咸丰、光绪年间人。继杨凤年后又一位杰出的陶艺女名家。善制功夫壶,大如拳头,小如鸡蛋。其书法颇有欧阳询之韵,所镌款字,精巧有致。后受聘赴广东万松园内听涛楼制壶,所制“万松园壶”、“听涛山馆壶”,均是代表作。」

  石楳   

清代嘉庆、道光间( 1796-1850)人。字石梅,一作石楳,又作石眉、石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不详。与沈存周齐名,以精锡制成茗壶,作砂胎锡壶,为其创制。工鉴赏,多巧思,能画,善墨梅,具苍古之致,兼长人物花卉。篆、隶、行、楷,均劲逸有风致。尤精铁笔,竹、石、铜靡不工。着有《壶史》,嘉、道以来名士题咏殆遍。清?蒋茞生《墨林今话续编》︰「朱石梅坚,山阴人,工鉴赏,多巧思。沙胎锡壶,是其创制。着有《壶史》一册,嘉、道以来,名士题吟殆遍。」民国?谈溶《壶雅》续(《国学论衡》1934第四期)︰「朱石梅(坚)以壶锡名于时,间作砂壶,亦殊精雅。梦园藏其“朱泥笠样”一壶,用陈曼生铭,而署石梅款,把下有“彭年”二字小印,底有“有味无味斋”印。梦园云︰由徕以茶事名斋者,罕有若是之典雅。」朱坚卒年七十余。

  思亭

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柏原

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于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于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于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伙。拙著《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于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黄彭年

  (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杨彭年

清代嘉庆、道光间( 1796-1850)宜兴制壶名手。荆溪(宜兴古称)人,生卒不详。彭年弟宝年、妹凤年,都是当时制壶高手,一门眷属皆工此技,名闻一时。彭年善于配泥,所制茗壶,浑朴工致。传大彬手捏遗法,渐少传人,至彭年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仍具天然之致。嘉庆间陈曼生(名鸿寿)作宰溧阳,与彭年合作制壶。世称“曼生壶”,为世所珍。并尝与瞿应绍合作制砂胎锡壶,柄上镌有“彭年”印记。彭年制壶甚伙,大多是与陈曼生合作所制。汪庆正《上海博物馆藏宜兴陶器》(刊《宜兴陶艺》,1990年香港市政局出版)﹕「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陈曼生画册》中,有一幅画面为砂壶一件及盛开的菊花,题有﹕“杨君彭年制茗壶,得龚、时遗法,而余又爱壶,并亦有制壶之癖,终未能如此壶之精妙者,图之以俟同好之赏。西湖渔者陈鸿寿、曼龚父(章)”……这幅画有二点特别重要:其一,是陈曼生对杨彭年的直接评价;其二,是画出了曼生所谓最得意的砂壶式样。」

  谦六

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畬,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字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于盖内者。

  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

  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冯桂林

  民国时宜兴紫砂名工。技术全面,善制各款砂壶,花货、光货皆能。造型准确,作工细致,运线匀挺,整体自然。桂林是位多产艺人,异常勤奋,年无一日息,日无一刻闲。常与跂陶合作制器,由桂林造壶,跂陶镌铭。署款通常用 “桂林”篆文方印,多钤于壶盖。《宜兴陶瓷发展史》(油印本)︰冯桂林,擅长紫砂茗壶,为抗日战争前后之名手。

  陈曼生

  ( 1768-1822)当清代乾隆、嘉庆之世。字子恭,名鸿寿,号曼生、曼公、恭寿、曼寿、曼龚、老曼、曼道人、翼盦,别号种榆老人、种榆仙吏、种榆道人、种榆仙客、西湖渔者、西湖渔隐、胥溪渔隐、夹谷亭长等。所用斋轩名有种榆仙馆、种石轩、曼陀罗室、阿曼陀室、石经楼、桑连理馆、连理双桂树楼等。陈士璠孙。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至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具法度,隶古八分书,尤简古超逸。篆刻追踪秦汉,为西泠八家之一,浙中人悉宗之。他主张︰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曼生作溧阳县宰时,公余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相传设计壶样十八式,由紫砂名工杨彭年和邵二泉等制壶,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题铭书刻。凡此,都署双款,除曼生款外,并有频迦等印款。世称“曼生壶”。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艺术相结合,经曼生倡导,逐渐开拓,形成一代风气,沿习迄今,影响深远。曼生书法、印章、词藻镌刻款式,均书卷气醇厚。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方山”、“半瓦”、“瓜形”、“覆斗”等式。曼生壶底部,常钤“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壶把下钤“彭年”等小章。《竹刻胜语》︰「余曾见许小岩观察有一烟筒,以竹为之,半刻梅花,及陈曼生所画。其下半刻铭款云︰“曼生自铭并刻”。」则鸿寿又工刻竹。着有《种榆仙馆印谱》和《桑连理馆诗集》等。卒年五十五。

  邵大亨

  清代嘉庆、道光间( 1796-1850)宜兴壶艺名手。江苏宜兴上岸(上袁)里人,生卒不详。年少就有大名,秉性刚烈,情趣闲逸,艺技超群,作品浑厚、精到、大度,为宜兴砂艺一代巨匠。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传世作品无几,在清代时,大亨制壶,已被嗜茶者视为珍宝,“一壶千金,几不可得。”清.高熙《茗壶说.赠邵大亨君:「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紫砂陶史概论》:「邵大亨,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他一改清代宫廷化繁缛靡弱之态,重新强化了砂艺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既讲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适用,又表现出技巧的深到,成为陈鸣远之后的一代宗匠。笔者(顾景舟)自习艺开始,以之为毕生孜孜于斯道技艺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谛,遂得以奠定基础。……他在创作上注意把握灵感,正如高熙所说:“或游览竟日,或静卧逾时,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否则终日无所作,或强为之,不能也。”」大亨品格高贵,秉性刚烈。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壶),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表现了大亨坚贞不屈的可贵性格。

  陈鸣远

  号鹤峰,又号壶隐。清康熙、雍正年间入,他能自制自镌,雕镂兼长,制品多出新样,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具有晋、唐风格。他的作品,茶具、文玩无不精妙,名孚中外。除茗壶之外,文玩雅赏,更是有名。砚屏、梅根笔架、莲心水盂,以及瓜果小品,均善长其技,如南瓜壶:此壶设计,取材于自然,壶身为南瓜型;瓜蒂为壶盖,瓜藤为壶把,瓜叶卷成壶嘴﹔叶脉藤纹,均刻画得逼真,是其代表作品之一。《阳羡名陶录》上说他:「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他与文人交往较多,与海宁人杨忠讷友谊最深,他为杨氏专制素砂器一批,据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官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这是对他作品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国内外均有收藏

  惠逸公

  乾隆时人。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故世称「二惠」,然赝品之多亦几与孟臣等量。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孟臣制品浑朴精巧俱备,逸公则长于工巧,而浑朴不逮,故稍逊耳。疑逸公或为孟臣后辈,亲承手法,故能相类若是。逸公书法无实体,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均备,刻镌或飞舞或沉着,非干嘉后辈所逮也。

黄玉麟

    (1842-1914年),原名玉林,曾用名玉麐。宜兴蜀山人,为清末著名制壶艺人。从师邵湘甫,三年即青出于蓝,善制《掇球》、《供春》、《鱼化龙》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又善制假山,得画家皴法,层峦迭嶂,妙若天成。因受吴大澄和顾荣林之聘,玉麟得以观彝鼎及古器,艺日进,名益高。晚年每制一壶必精心构撰,积日月而后成。笔者就所访、所知,浅析玉麟壶艺风格及成艺过程,如有疏漏,仅请方家指正。

  鱼化龙迷 迷鱼化龙

  黄玉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县城,原名玉林,因避战乱,于六岁时迁居宜兴蜀山,七岁丧父,由母亲邵氏抚养成人。玉林长至十三岁(1856年),生活所逼,母邵氏托远亲制壶艺人邵湘甫收玉林为徒,走上从艺道路。邵湘甫,蜀山紫砂艺人,以制粗货(一般日用壶、盆、罐)为业,壶艺并不十分出色。而邵湘甫对门人家,却是蜀山细货好手汪升义家。汪升义的祖父,人称汪胖子,是个制壶艺人,以花货竹器闻名于世,并与上袁村邵家交好,得一邵氏祖传《鱼化龙》壶吃茶,玉林为壶所吸引,总是偷眼看《鱼化龙》,盯住不放,并在闲时串至汪家,听汪胖子谈山海经。玉林聪明也机灵,很得汪胖子欢喜。邵湘甫倒不阻止。

  玉林跟邵湘甫所学茶壶款式,主要是《仿古》、《掇球》之类,师徒每日要赶二十把才能休息,壶并不讲究。至半年过去,玉林就开始脱手做活,干完活还要上窑烧成,很是辛苦。但玉林心心念念想着《鱼化龙》壶。有一段时间,玉林竟然在师傅邵湘甫睡觉后,偷偷摸摸来到工场泥凳头,点盏油灯,凭着记忆,捏塑《鱼化龙》茶壶,却总不能成功。捏捏毁毁,也不知学做了多少时日。

  年底空闲,稍有时日,玉林每每借口上汪胖子家,有时玩玩,有时看看,有时汪胖子戏谑他︰「你这小鬼,一天到晚打我鱼化龙的主意,莫非想要偷壶?」玉林大胆坦诚,说出自己想学《鱼化龙》茶壶,汪胖子一巴掌,打得玉林眼冒金星,还骂他想得轻巧,凭我汪胖子几十年功力,还做不到这等功夫的《鱼化龙》!巴掌打过,汪胖子却又大发慈悲,教他说︰壶不是看出来的,要尺寸,要仿样,要专门工具,并叫玉林空闲时跟他学画图样。

  玉林讨得汪胖子欢心,有空闲就画画图样,主要是照汪胖子的《鱼化龙》茶壶画。至学艺第三年,玉林瞒着师傅邵湘甫,在工房里偷偷做起一把《鱼化龙》茶壶。满师之日,玉林将做成的《鱼化龙》壶作为礼物献给邵湘甫,一时赢得「青出于蓝」的声誉,玉林也赢得一个雅号,时人称他为︰「鱼化龙迷」。

  卅年磨砺 终成名家

  玉林满师后,因已能做紫砂细货生活(花货类塑器),声誉反倒超过师傅邵湘甫。但由于多年战乱,窑场不景气,玉林和母亲邵氏生活很艰苦,往往是有了上顿没下顿。而且往往不能随自己心愿做茶壶,而是随需要为糊口,一会儿做壶,一会儿做瓶,一会儿做罐。但玉林一有闲时,总要做自己喜爱的《鱼化龙》茶壶。

  二十岁之后,玉林改名玉麐,并开始在茶壶上使用「玉麐」印章。至成家立业,虽一贫如洗,但他在紫砂陶艺上的追求和探索并没有停止。

  进入中年,玉麐技艺趋向老练。一个偶然机会,有个窑户叫他配只《鱼化龙》茶壶的壶盖。他一见这把《鱼化龙》茶壶的壶伸,眼睛一亮,就是初学艺时汪胖子使用过的那种邵氏祖传《鱼化龙》壶。《鱼化龙》壶做得实在神妙,壶成圆球状,通身以规则的海水波浪纹组成,纹浪活泼,富有动感。后浪中一面龙头探出,张口睁目,似玩珠状。另一面鲤鱼跃出,头尾相翘,相映成趣。玉麐见是心爱之物,便根据这把《鱼化龙》的造型特点,设计出几种《鱼化龙》壶盖款式,一边配盖,一边观察,一边用心思。在配盖的过程中,他细细仿样,并经常在睡梦中突然惊醒,似乎到达如痴如狂的地步。

  玉麐配盖成功,窑户甚为满意。当时蜀山已经开始兴起仿古之风,窑户向玉麐继续订制《鱼化龙》壶。他不满足仿别人的样,就自己打出了新样。壶更圆纯玉洁,整体丰满,壶身的海浪在规则中行云流水,龙头更威武尊严,龙身扭曲变化,张口睁目中吞玩宝珠,敞开的两根龙须亦格外引人注目。鲤鱼图案随着龙的神气而更显精神,强化了「鲤鱼跳龙门」主题。龙腾鱼跃,十分生动。壶盖亦如壶身统一格调,连体海浪自然相融,壶钮是一立体龙头,伸缩自如。浪花翻卷胥出成流,龙尾延伸自然为把。玉麐新样《鱼化龙》一出,窑场轰动。因《鱼化龙》圆润似玉,故有人赞誉玉麐为「玉麒麟出世」,以「玉麒麟」直呼其名。于是,玉麐遂改名为「玉麟」。

  黄玉麟一举成名,《鱼化龙》亦不断翻新,其龙,鱼图案雕饰为玉麟一绝,成为传统经典作品之一。观其宜兴紫砂工艺厂的黄玉麟传世佳作《钮鱼化龙》壶,为这一时期的佳品之一。

  《钮鱼化龙》,高10.1公分,口径7.5公分,材质紫红,泥质润腻,底款为「黄玉麟」印款。整体呈圆浑状,壶身云纹、海浪纹顺畅柔和,交替辉映,简洁明快。龙的形象威武粗犷,神态逼真。鱼的形象自然生动,吉利福康。壶流、钮自然过渡,精工巧制,莹洁圆湛,妙若天成。雄威而不失俊美,俏丽而不为人工做作,大雅丰姿,古色古韵,是黄玉麟精湛技艺的充分体现,也是黄玉麟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壶家妙手 海内誉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黄玉麟受聘于大收藏家吴大澄府上为其仿古创新,精品迭出。吴大澄历任广东、湖南巡抚,喜收藏、爱古董,常请紫砂名手至府中作壶,壶底钤「○斋」阳文篆书款。

  黄玉麟至吴大澄府上,先模仿吴府收藏的钟鼎及古陶器。其后,又为吴大澄所藏的失盖供春《树瘿壶》配盖。因黄玉麟将《树瘿壶》误以为《木瓜壶》,故配的壶盖款式为「木瓜」式样。后为民国收藏家黄宾虹所识,并请裴石民重为其配盖,留下一段佳话。

  吴大澄收藏的失盖供春《树瘿壶》从何而得,据《阳羡砂壶图考》载述︰「旧存沈树镛(韵初)家,继归吴大澄,后归费念慈……」吴大澄是从沈树镛收藏处转而得来。黄玉麟为吴大澄所收藏的失盖供春《树瘿壶》配盖,并仿制成功,所仿的供春《树瘿壶》均于壶盖内钤「玉麟」小方章阳文篆书印款。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人把历史上传世的供春《树瘿壶》跟黄玉麟仿制并钤「玉麟」款的供春《树瘿壶》混为一谈,并武断地说供春《树瘿壶》式「实为黄、吴两人合作构思创制出来的。」以此否认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配盖传器供春《树瘿壶》,是毫无根据的,也是有失公允的。

  黄玉麟仿制成功的供春《树瘿壶》现藏宜兴紫砂工艺厂。壶高11.5公分,口径6公分,材质段砂。全身作老树瘿状,凹凸不平,把类树根,古朴凝重,圆纯端庄,为仿历史供春作品的佼佼者之一。

  黄玉麟在吴府受到厚遇,有条件、有时间,在壶艺上追求与探索,因而除了制作技艺上十分讲究,对材质配置亦十分讲究起来。黄玉麟自行配置成功的铺砂「雪花泥」,为泥中珍品。

  《雪花提梁》现藏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室,《雪花提梁》用纯手工拍打成型,壶盖钤篆书小方印「玉麟」,壶底钤篆书方章「○斋」。材质为紫红泥铺砂。颗粒匀而稠,大小适宜,疏密有致,无漏砂、夹砂、缺砂之嫌。砂面光洁,周边清爽,无明末清初铺砂凹凸不平感或浆面覆盖感。雪花如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壶飞舞,煞为壮丽,为铺砂工艺中罕见之极品。壶体浑厚朴实,口盖紧密,制工严谨,提梁虚实恰到好处,适宜把玩。《雪花斗方》纯手工镶片嵌成,端庄工整,同一材质,同一效果,同一印款,为壶界所推崇。显示了黄玉麟的艺术功力和高超技艺。

  三年后,黄玉麟载誉归乡,吴大澄派人送来吴氏亲自订制,亲自书写的红木横匾一块,尚书「壶家妙手」四字,用阳文篆书描金,后有「麐斋」「吴大澄」之署款,高高挂于黄玉麟家正门中堂,为宜兴紫砂争来荣誉,为宜兴蜀山陶乡人民争来荣誉,至今传为美谈。

  精工巧制 妙创假山

  黄玉麟自吴府仿制古铜鼎和古陶器以后,技艺日进,名声誉高,也由于吴大澄亲送「壶家妙手」匾额,黄玉麟更是锦上添花。进入盛年,黄玉麟技艺愈深,造诣愈深,每制一壶,必反复斟酌推敲,精心构撰。所制《掇球》、《鱼化龙》,泥色莹洁,外观纯雅,格度浑厚,脱尽清代纤巧之气,很受鉴赏家珍爱。

  黄玉麟身材高大,性格落拓不羁,无子女,仅妻子相伴,居住在蜀山桥北堍小瓦房的水龙宫内。他为人正直,以艺立品,其壶每把售二两银子,须到穷乏之时,他再制作。否则,虽出价数十两,仍不能得到他所制之壶。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黄玉麟所创制《弧菱壶》为其代表作之一。《弧菱壶》壶高8.9公分,口径5.8公分,底款「黄玉麟作」,盖款「玉麟」。泥色似沉香而略带青色,壶形底方肩浑,下宽上收,稳重而雅致。至颈项与口沿交接处再度浑方。三角桥梁顶,简洁大方。四方足托空壶体,呈虚空感,流二弯顺胥,把耳孔与壶身协调一致。线面流畅,菱角清晰而圆浑,适宜把玩。内外处理干净利索,精工细作,严谨而不失古韵。壶一面铭︰「诵《秋水篇》,试中冷泉,青山白云吾周旋。」旁铭方印篆文「吴昌石(吴昌硕)」,壶另一面铭「庚子九秋,昌硕为咏台八兄铭,宝斋持赠,○云刻。」北京故宫博物馆藏黄玉麟同样款识《弧菱壶》一把,只是铭文印款略有变化,茶壶造型嘴口线略有变化。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玉麟不幸中风,病愈后双手颤抖不止,不能再制茶壶,为度生计,黄玉麟以制作紫砂《假山盆景》度生。他巧妙利用假山大而空的特点,以雕镂为工艺技法,或宝塔形,或千仞形,或险峰形,或悬崖形,或用二片山崖组成「一线天」,或抠空断块,层层迭迭;或高耸挺立,奇峰迭嶂。由于黄玉麟的双手颤抖不止,黄玉麟便巧妙构思,利用双手颤抖时的自然动作,或褶皱,或构造,或侵蚀,反而起到一种奇妙的效果,为常人所不能为,使有意追求者反而存在人造痕迹,有生硬感和臆造感。时人称道黄玉麟的创作能力,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这是对中风后患「双手颤抖病」的黄玉麟比较恰当的评价和创制《假山盆景》紫砂陶艺的肯定。

  至民国三年(1914年),黄玉麟病逝于宜兴蜀山「豫丰陶器厂」厂房中,享年七十一岁。黄玉麟一生对紫砂陶艺孜孜追求,不倦探索,仿古创新,精工细作,妙若天成。黄玉麟在患病后不能制壶的情况下,创制《盆景假山》紫砂陶艺,是对紫砂业界品种发展的一种贡献。除了对黄玉麟的历史地位及精湛技艺应予肯定外,还应该在人品艺品上写上一页,让后人发扬这种精神,继承传统,使之代代相传。

 

 

引用地址:

 

发布留言

 

Links: BaiDu | GooGle | BING | webQQ | iFeng | SkyCN | 360 | TuDou | PcOnLine | Wikipedia | GuoXue | PKU | eshukan | ZG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