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常见的古纸种类与制法
传统的古纸,
其分类较为繁杂,造纸原料的不同可分麻纸、棉纸、皮纸、竹纸等(
按年代的不同可命名为宋纸、元纸、明纸、清纸等,
或更具体地称之为嘉靖纸、乾隆纸等(
按纸的形态的不同可称之为硬黄、罗纹、棉纸、蚕茧纸、玉版宣等(
以产地的不同可称之为宣纸、开化纸、麻沙纸、高丽纸等(
以用途的不同可命名如写经纸、藏经纸、对联纸等)
下面介绍按造纸原料分类的几种纸。
1
、麻纸
我国古代造纸用麻,
主要有苎麻和大麻"
苎麻是我国的特产,
外国称之为中国草"
大麻也是我国古老的麻种之一,
俗称“火麻”,外国称之为“汉麻”。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制的纸张,
常见的麻纸品种如下:
(1
)白麻纸与黄麻纸
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
背面稍粗糙,
有草秆、纸屑黏附"
其质地坚
韧、耐久,
只要不受潮,
便不会变质"
黄麻纸呈淡黄色,
一般比白麻纸略厚,
性能与白麻纸相似,
只是看起来更粗糙一些,论是白麻纸还是黄麻纸,
纸纹也叫帘子纹都比较宽,
约有二指左右,
有的纸纹不明显"
麻纸韧性好,
有些流传至今的宋、元印本,
虽历经千年,
犹完整如新。
2
、麻沙纸
产于福建建阳麻沙镇,其颜色稍黄,
纸纹不明显,
厚薄、韧性也与麻纸相仿。
3
、宣纸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
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
地方官每年把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树皮,青檀树与桑树相似,
是我国皖南一带的特。明代以前的宣纸采用的青檀皮,
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抄造而成。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浆料,
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由于宣纸选择原料严格,
胶汁使用得法,
制造技术娴熟、高超,
所以制成的成品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
色泽经久不变,
且不易蛀蚀,
便于长期保存。我国唐宋以来的书画作品多采用宣纸,
有“纸寿千年”的美称。纸属皮棉纸类,
常见的有罗纹纸、棉连纸等。
4
、棉纸
南方称之为皮纸,
系以楮树皮等为原料做成的高强度纸。质地细柔,
纤维较多,
极有韧性。纸的纵面顺撕,
它的断裂处有参差不齐的短纤维,
因而叫棉纸。
5 、竹纸
竹纸因为颜色略呈黄色,
故又称"
黄纸”,
其品种繁多,
主要有:
1.
毛边纸亦称南毛边,
颜色米黄,
多产于福建,纸的正面光滑,
背面粗涩,
韧性较差《常昭合志稿》卷三十二中说(
天下购善本书者,
必望走隐湖毛氏、指明代藏书家毛晋所用纸,
岁从江西特造之,
厚者曰:毛边,
薄者曰:毛太,
至今犹沿其名不绝.
这大概是毛边纸名称之由来。古书修补中一般用来裱书皮,
做衬纸或护叶,也可以染做磁青古色书。
2.
毛太纸
亦称南毛太纸, 福建、浙江、江西都有出产。颜色浅黄, 性能与毛边纸张相仿, 但纸幅较小, 略薄。其性质柔和, 厚薄粗细稍有不匀, 有明显帘纹。因纸面清洁光滑, 清代中期以后用以印书的较多。毛太纸是修补古书的必备纸张, 补镶、托竹纸书均很相宜。染色后也可以作为旧纸的代用品。
明代刻书初期仍有少数用黄、白麻纸,其余主要用棉纸和竹纸。棉纸有黑白两种,以白棉纸为贵,白棉纸色白,细柔,纤维多,韧性强。万历以后多用竹纸,色微黄,较薄,日久易脆。明代后期还流行一种毛边纸,产于江西,米黄色,正面光滑,背面稍涩,质地略脆。毛晋汲古阁印书就多用毛边纸。
清代刻书的印纸名目繁多。如罗纹纸、棉纸、竹纸、开化纸、开化榜纸、太史连纸、棉连纸、宣纸、毛边纸、毛太纸、官堆纸、高丽纸、日本皮纸、美浓纸等等。清初用罗纹纸印过《唐百家诗》、《唐宋诗文醇》等书,历来为版本收藏家所珍重。乾隆以后印书,多用太史连纸,也称粉连纸。正面光润,背面稍涩,无草梗、纸毛黏附。清内府刻书多用洁白如玉、薄而韧性强的开化纸,因其产于浙江开化县得名,南方又叫桃花纸。又有开化榜纸,表面看似开化纸,质地比开化纸要厚,色泽也没有开化纸细白。一般刻书,最常见的还是竹纸。
至于用墨,宋代一般用松烟墨,浓黑似漆,并加有香料,开卷便“自生异香”。也有油烟墨,以桐油为原料,在氧气不足、未能完全燃烧条件下取烟灰加工而成,浓黑不及松烟墨,有光泽。宋版用墨精良,一般不会出现漫漶。元刻本用墨不佳,影响了印刷质量。明代前、中期印书墨色纯正,万历后用煤烟墨,成本低廉,但易脱落漫漶。清代中期墨色又趋纯正,武英殿印书用墨就卜分精良,但晚清又比较差,字迹常模糊不清。甚至一团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