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November-14th
 

魑魅魍魉

NO.1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点击查看原图

       杨家将事迹深脍人口,民间戏曲常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例如双笼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业恐其中有诈,遂命长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雁门关,因无粮无援,乃派七郎至大营求救,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绑于芭蕉树上,乱箭射死。杨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见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并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
  后七郎传为阴界专管孤魂野鬼之人

NO.2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点击查看原图

  传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个太阳共存,赤日炎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虽然后羿接连射掉九个,可一个太阳的能量仍然太强,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饥馁满地,民不聊生。杨二郎毛遂自荐,主动向玉帝讨旨肩挑二山。为蔽强光昼夜追赶,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时因倒鞋土误了时间。为赶上太阳二郎一时性急忙中出乱,一个闪失扁担眼挑穿,两山落地,扁担脱肩,从此形成二郎山。

NO.3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刑天

 

点击查看原图

    刑天,亦作“邢天”、“形天”。《山海经•海内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据宋罗泌《路史•后纪三》,刑天似为炎帝臣属。“刑天与帝争神”亦为炎黄之战余绪,帝即黄帝。常羊山为炎帝诞生地,还其放处。常羊山北为黄帝子孙居处者。刑天炎帝近臣,败自炎帝败於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於南方。蚩尤起兵复仇被黄帝削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刑天吞不下这口气,他一人手执利斧,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也不是好惹的,他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於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立起身来,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这正是: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NO.4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点击查看原图

  这有一则有关龙女与王山樵的动人爱情传说    
  清朝同治年间,山东省有个落第的书生,由于看破了红尘,独自一个人离家远游,后搭救了龙女,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谁也离不开谁了。到后来,天从人愿,终于成了一对恩爱夫妻。两颗心贴在一起,小日子过的和和美美。想不到,这对患难夫妻没有得到善终。

NO.5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点击查看原图

  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结论: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NO.6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 马面

 

点击查看原图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结论:牛头马面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NO.7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

 

点击查看原图

  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约有五百年,扣除年幼与年老的岁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战力发挥到极致的辉煌时代,但是为了维持战力不坠、同时也为了防范王者怠惰或发生其它意外,所以继任仪式每百年举行一次;不管当时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爱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资格的危险。

NO.8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狐仙

 

点击查看原图

  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NO.9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辟邪

 

点击查看原图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至少半数以上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色彩。腊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桥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观音诞,三月清明扫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药饮雄黄酒除病消灾,六月谢灶曝经,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妇女拜月,重阳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烧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NO.10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

 

点击查看原图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结论:牛头马面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关于魑魅魍魉的一些传说和解释:



<名>
旱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 [legandary demon causing drought]
魃,旱鬼也。从鬼,犮声。——《说文》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诗·大雅·云汉》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山海经·大荒北经》
又如:旱魃(古代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魃虐(旱灾);魃蜮(鬼蜮)


xiāo
<名>
山魈。山中精怪 [demon in mountain]
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晋·葛洪《抱朴子·登涉》
又如:魈魅(即魈鬼。鬼怪)


kuí
〈名〉
(形声。从斗,鬼声。“斗”,长柄酒勺。本义:汤勺,调羹。长柄大头)
同本义 [ladle]
魁,羹抖也。——《说文》
授以魁柄。——《汉书·梅福传》
太子洗马荀子骥家中以龙铜魁作食欻鸣。——晋·郭璞《易洞林》
古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星,一说为北斗第一星 [the four stars in the bowl of the Big Dipper]
平旦建者魁。——《汉书·天文志》
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边上面,杓在上,魁在下。——《老残游记》
又如:魁星(即“奎宿”,原为二十八宿之一。后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魁杓(指北斗星);魁冈(河魁星与天冈星的合称);魁罡(河魁星与天罡星的合称);魁冈(北斗星的斗魁、天冈二星);魁衡(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和第五星)
首领,领头人 [chieftain;leader]
诸公之间陈遵为雄,闾里之侠原涉为魁。——《汉书·游侠传》。又如:罪魁祸首;盗魁;魁柄(比喻朝廷的大权;借喻宰相之位);魁帅(领袖,首领);魁杰(首领人物)
小丘 [hill]
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国语》
又如:魁陵(小土丘);魁父(小丘)


mèi
<名>
(形声。从鬼,未声。本义:迷信传说中的精怪) 同本义 [evil spirit;demon]
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鲍照《芜城赋》
又如:魑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鬼魅(鬼怪);魅虚(老怪鬼魅名)


wǎng
<名>
(形声。从鬼,罔声。本义:魍魉) 同本义 [demond and monsters]。如:魍魉混沌(鬼迷心窍的糊涂虫);魍魅(山川木石的精怪)


liǎng
——“魍魉”(wǎngliǎng):传说中的怪物


chī
<名>
(形声。从鬼,离声。本义:精怪名)
传说中的山神 [mountain god]
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孙绰《游天台山赋》
又如:魑魅(古代传说中山神和精怪,能作祟祸人。泛指坏人);魑魅魍魉(本为山怪水神,引申为各式各样的坏人)
泛指鬼怪 [demon]。如:魑祟(鬼怪)




ㄐㄧˋ
传说中的小儿鬼:“八灵为之震慑,况~蜮与毕方。”


mèi
ㄇㄟˋ
同“魅”。


piāo
ㄆㄧㄠˉ
古星名。



ㄅㄧˋ
斗星名。



ㄒㄩˉ
古书上指能使财物虚耗的鬼。



ㄩˋ
同“蜮”。


gān
ㄍㄢˉ
古同“尴”。



ㄍㄚˋ
古同“尬”。

鬿

ㄑㄧˊ
〔九~〕北斗九星(北斗七星加第六星旁的一颗星和北斗勺端的招摇星)。

 

 

魑魅魍魉
chī mèi wǎng liǎng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具心肠

魑魅魍魉的传说在中国远古就有了——
大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传到**反而变有名了,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魑,同螭,也同彲。魅,同鬽。而“魍魉”,则有多种说法,比如“蝄蜽”、“罔两”、“方良”和“蛧蜽”,还有一种说法是把“罔两”中的“两”换成三框中加一个“良”字,紫光拼音和微软2003中都没有那个字,而那个字却赫然不能算是繁体异体,顶多是咱们平时不用它罢了。
“魑魅”和“魍魉”是分开解的。
而且,虽然“魍魉”是在一起,“魑”和“魅”却各有各的意思。

魑魅: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载,杜预注曰: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辞海》P211)
换句话说,魑魅就是鬼怪——《邪樱》中的妖精应该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马上会想到无定乡八老中的“刀四”,这个家伙虽然还没怎么露面,却大约不会是山里河里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
那刀四是什么?
或许应该说,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为《说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鬽,老物精也”。《周礼》又说,“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郑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说,“鬽”,是百物之精灵。
而“魑”这种东西,则比“魅”要复杂一点。
《辞海》中解释,魑,是一种无角的龙——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腾蛟真人,但腾蛟真人是有翅膀的,恐怕不能算——可《说文》中又说,“魑,若龙而黄”。既然“若龙”,那就不是龙了。
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种兽形的山神,郑玄则干脆说了这么一句:“魑,猛兽也。”
但魑是一种像龙的东西总不会有错,在对“彲”的解释中,有《史记》可以为证,《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龙非彲”。
我私下里估计,这“非龙非彲”的,肯定就是腾蛟真人了。
说完了“魑魅”,那就该说说“魍魉”了。
“魍魉”除了写法多一点之外,含义也不算少。
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层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无所依的样子”,前者在《庄子》里还有个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赋》中也有提及。(参照《王力古汉语字典》P1739)
至于后者,《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个我很喜欢的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当然,我更重视的应该是和神仙鬼怪牵扯着的东西。
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
“夔”这种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再说,至少“罔两”已经有了下落——罔两——魍魉者,绣山万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来那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好吧,接着该说“魑魅魍魉”了。
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有的“魑魅魍魉”这个说法?我琢磨了好久,不得要领。
直到有一天去乱翻那本为《邪樱》预备下的“妖精大全”:《古本山海经图说》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前言中马昌仪引了《左传》——这大约是我能找到的有关“魑魅魍魉”的最早出处了。
《左传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标签:

引用地址:

 

发布留言

 

Links: BaiDu | GooGle | BING | webQQ | iFeng | SkyCN | 360 | TuDou | PcOnLine | Wikipedia | GuoXue | PKU | eshukan | ZGwww | ...